謝道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見古琴地位之高。作為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歷來為文人士子所器重。
古人心懷雅緻,以琴相伴,徜徉山水,陶冶情操,涵養心靈。
古代文人,多為好琴之人。“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雖在窮閭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
孔子“周遊列國,受圍陳蔡,仍然琴不離身,“講誦絃歌不衰”,他整理《詩經》三百零五篇,“皆絃歌之”,其中應有酷暑難耐時的山水邊鼓琴唱詩。
陶淵明好酒也好琴,乾脆與琴同寢,“清琴橫床,濁酒半壺”,用他的話來說,“樂琴書以銷憂”
司空圖以“眠琴綠陰,上有飛瀑”,描述古詩“典雅”的特徵,尤為寫實,這或許正是他的消暑自況。
王維選擇“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雖然有些孤單,但與古琴為伴,消夏在翠竹明月間,卻並不孤獨。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有琴一張”便為其一。
他其實有古琴三張,張越琴、樓則琴、雷氏琴,都是名家制作。他“獨嬡琴聲,尤愛《小流水曲》,平生患難,南北賓士,琴曲皆廢忘,獨《流水》一曲夢寢不忘”。
徐上瀛《溪山琴況》說得好,“蓋靜由中出,自心生,苟心有雜擾,手指物擾,以之撫琴,安能得靜?惟涵養之士,淡泊寧靜,心無塵翳,指有餘閒,與論希聲之理,悠然可得矣。”
古琴是一種娛己的樂器,象徵著人的志趣高遠。
它能使人的心遠離塵俗,遠離喧囂、靜悟自然。
在山水之間,人更能靜下心來,撥弄琴絃,漸入寧靜幽然之境。
丁修覺得古琴是最能得天地之清幽,山水之意趣的樂器了,古琴承載了很多,古人的情思,深厚的文化、成百上千次的撩撥琴絃,總會有一次與古人的心意相通。
過了一會。
丁修彈到曲末,流水之聲復起,緩緩收勢,整首樂曲一氣呵成。
甘春桃仍就沉浸在和雅,情淡、平正、幽遠的琴音中,不能自拔,感覺自己的心神都如面前平靜的溪水一般,十分的清淨。
一曲過後,丁修感覺感覺自己的心前所未有的寧靜,歡欣、自得其樂,他無意間察覺到了甘春桃的到來,看向她,朗聲問道:
“甘春桃,你懂得清淨經的真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