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道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晨。
丁修吃過早飯之後,坐在放著茶具、茶杯的紅泥小火爐旁的一把椅子上煮茶,內心愜意,大有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閒之感。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唐代以前,吃茶是民間一種生活習慣,方式很簡單,採摘茶樹吐煮湯喝,甚至有直接嚼吃茶樹葉子的。
唐代飲茶的主要步驟。
第一步:灸茶。
先用竹夾將茶餅取出,放在火上炙烤,茶餅不能用烈火猛烤,要求炙熱均勻,內外烤透。
第二步:碾茶。
烤好的餅茶用“碾茶器”碾成細小的顆粒狀,要求所碾茶末不粗不細。
第三步:末之。
以“紙囊”儲之,以儲存茶香不外洩。
第四步:煮茶。
煮茶時需要使用“爐”和“蝮”(茶釜)。先注水於茶釜內,然後放置於風爐上煮沸。水分為三沸,當燒水出現“魚目”氣泡、“微有聲”時,即為第一沸;再加入適當分量的鹽花來調味。
當釜邊水泡像泉湧般上衝時,即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夾”在茶釜中心迴圈攪動,並用“則”(一種量器,用竹、銅等材質製成匙或箕狀)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
等待片刻,茶湯如奔濤濺沫,則為第三沸,此時將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中止沸,使水停止滾沸。
第五步:育花。即培育湯花,湯花薄的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
第六步:酌茶(即用瓢將茶舀進碗裡)。
第一次煮開的水,“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舀出的第一道水,謂之“雋永”,“或留熟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以後舀出來的第一、二、三碗,味道差些;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飲!“
酌茶時,應令沫餑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
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
一“則”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湯鮮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五碗。
唐代,是一個把吃茶之風從生吃提升到高雅藝術的年代,人們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形、香、味,同時也講究泡茶用水的清、甘、潔、冽,也更為講究得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當時人們不僅喝茶講究,而且,用的茶具也講究。
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
《七事》指的是:茶碾,包括碾、軸;羅合,包括羅身、羅鬥(合或盒)和羅蓋;以及銀則、長柄勺等。
茶具不止“七事”,還有鹽臺、籠子、茶碗、茶托等器。
這些東西都是造型精美,價值連城。
茶道興於唐代,《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
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文學家王心鑑《詠茶葉》詩中說:
“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大夏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喝茶,一半是風雅,一半是煙火,喝一杯茶,只為尋得人間清歡。
陳繼儒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由此可見,品茶的最高境界是獨飲,其次是二三知交。
丁修一個人喝茶,樂得清閒,在人數上是最高境界了。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