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手,嘿嘿,在現代的時候最多也就只買過銀行發行的紀念幣,沒想到在漢代居然可以買錢幣了,這恐怕算是古玩吧?自己也是玩的起古玩的人了。
衛昭開心地點著錢,然後發現有些不對,剛才看老闆娘的櫃檯,似乎淮南、衡山的鑄幣相較於其他諸侯國而言略多一些,雖然不知道淮南和衡山是否盛產金屬,但衛昭本能覺得不對——無他,這兩個地方後面會謀反。
貨幣自出現那天起就是嚴肅的事,是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從古時候1只羊=兩把斧子,到1只羊等於4個貝殼(錢幣),兩把斧子等於4個貝殼的過程看起來簡單,但是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進步,客觀上大大促進了社會分工和商品流通。
鑄幣的好處很多,因為幣值遠高於鑄幣的成本,只要人們願意接受鑄幣,意味著每一個鑄幣,鑄幣者可以賺到幣值與鑄幣成本差額的錢,積少成多,這利潤不可想象,難怪後世把這種差額叫做鑄幣稅。
顯然,鑄幣稅不可避免,在現代人看來,這鑄幣稅應該歸屬於中央,但是在大漢,這鑄幣權的分散,導致各個諸侯國都有權力收取自己的鑄幣稅,這不利於穩定啊。衛昭不得不陰謀論起來,淮南、衡山等地鑄幣如此多,這鑄幣稅估計也沒少收,拿這麼多錢……估計說不想謀反也沒人信,更何況歷史上他們確實謀反了。
好在,淮南王是個文人,文人造反,三年不成,計劃的轟轟烈烈,密謀的人盡皆知,拖拖拉拉最後涼涼了。
這種造反的事離衛昭比較遠,她就是想參與也參與不了,但是……鑄幣對衛昭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啊,從金融的角度,這麼多不同而鑄幣,完全可以合法套利啊。
假設,大漢繼續保持這種雙軌制,中央鑄幣和地方鑄幣並用,那是有機會從中盈利的。
是利用市場分割。這年代的市場劃分是明顯的,資源流動也不暢通。本地人如果想賺外地人的錢,就要收外地人當地的私幣,鑑於外地的私幣流通性差一點,出於公平交易的理念,本地人收錢時總是多收一點點。
假如本金充足,如果想賺錢,完全可以在本地收購廉價的外地私幣,運到外地正常交易,收購外地廉價的本地私幣,再運回本地正常交易。如果運輸成本正常,一來一回賺點辛苦錢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這種二道販子的倒賣方法肯定是有市場的。
此外,還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貨幣的功能除了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功能外,還要承擔貯藏手段的職責,普通人肯定會優先花掉流通差、成色不足的貨幣,貯藏便於流通的、成色好的貨幣,市場上便會充斥著劣幣,良幣都被藏了起來。
這也不是什麼好事,其實還是應該建議皇帝統一鑄幣,泱泱大國,錢都不統一,實在不像話。
等待的時間很是無聊,衛昭順手研究起了各個私幣的成色和價值,她叫來侍從,讓經驗老道的侍從大概判斷下各種諸侯私幣的金屬含量和購買力,隨手拿出隨身攜帶的紙和炭筆,寫寫畫畫起來。
其實,這時候,諸侯的私幣反而金屬含量要比中央的幣高不少,不過也可以理解,中央的幣流動性比較好,大家都愛用,諸侯想鑄造自己的幣,就要在其他方面找補些,增加一些金屬含量反而比較合理。
畢竟,鑄造幣的成本,可比幣值低多了。
金屬可是個好東西,特別是如今的生產力下,鐵實在難煉,衛昭給自家搞了個鐵鍋都費了不小的勁兒。金屬用來鑄幣,還真挺浪費的,也不便於運輸,不過也沒辦法,畢竟電子支付就不用想了,這年頭紙幣防偽可做不出來。
衛昭的侍從沒讀過書,有事有些表述不清,衛昭讀過書數學也不錯,但是實在不瞭解大漢行情,兩個人交流時難免有些溝通不暢。衛昭寫下一個數字後,旁邊傳來了一個溫和的聲音:“這裡似乎寫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