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1/2頁)
陳達婭/陳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運處是中國政府主要管理戰時運輸的大型國際運輸機構,直轄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本身就是一個準軍事組織,故而對機工實行軍事化管理。實際上這種軍事訓練對機工將來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防空演習。現在還健在的一位老機工、雲南南僑機工聯誼會會長王亞六先生就曾經回憶道:遇敵機轟炸臥倒時胸部不能緊貼地面,否則就會因爆炸導致的地面強烈震動震壞心臟‐‐這個知識就是透過訓練所得到的。
軍訓之後,機工便被分派到各運輸大隊,正式投入抗戰運輸工作。他們主要分佈在後方物資運輸線上,包括滇緬公路 、川滇公路、滇黔公路(當時稱京滇公路)。整個運輸線實行分站運輸,沿線設有若干站點,遮放、保山、下關、楚雄均設有分站,而昆明是最大的物資集散地。
南僑機工的工作異常艱苦、危險。因而有三分之二近二千餘名機工沒能看到抗戰的最後勝利,他們或因疾病、或因翻車、或遇敵機轟炸失去生命。檔案中記載最早一位犧牲的機工名叫吳再春。1939年7月1日,一隊由南洋華僑機工駕駛的車輛滿載盟軍援華的物資,從邊境小鎮遮放出發,沿蜿蜒的公路向下關駛去。不多時,天上下起了大雨,車隊在這段通車不足一年的道路上走走停停,400餘公里的里程走了10日才趕到下關。車隊卸貨後便即刻回趕,13日返至永平時,一位名叫吳再春的機工,因連續幾天的辛勞,加之惡劣氣候的影響,突然感到周身不適,懷疑得了&ldo;寒熱病&rdo;。繼續往前趕了100多公里後,車隊來到保山,此時,吳的病已轉成痢疾。隊友們將其送往西運處保山的醫院。這段日子患病的人員很多,醫院人滿為患,吳再春不能住院治療,只得在打了一針之後,隨車隊回遮放再行入院。不料,&ldo;十六日行至龍陵病勢沉重,翌晨施救不及致告病故&rdo;。為紀念這位病逝於抗戰運輸線上的愛國僑胞,同時亦是對數千名回國服務的南洋機工們愛國熱忱的一種肯定與褒揚,1940年1月1日,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會海外部共同為吳再春樹立了一塊紀念碑,其碑文如次:&ldo;烈士吳氏諱再春,年卅二歲,南洋馬來亞華僑,星洲道南學校學生,好運動,尤長汽車駕駛之術。抗日軍興,華僑莫不同仇敵愾不避艱險紛紛回國服務。吳君志切救國義不後人,於廿八年三月拋別父母妻子毅然歸來投效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任滇緬公路運輸司機,馳驅瘴癘之鄉,備受沐櫛之苦,昕夕靡懈,不稍顧惜,未幾疾發,仍抱病工作,七月十六日車至龍陵機件忽生障礙,護公物不忍捨去,竟守候以待救濟車至,卒以內伏寒濕外感風侵,遂致身殉,其盡忠職守至死不辭以視前線將士殺身成仁者不遑多讓,嗚呼烈矣。&rdo;2
南僑機工回國史略(2)
有的機工則沒有留下任何線索便在戰爭中失蹤了,如機工李祿泉,其兄弟李祿漢至今仍在苦苦搜尋他的下落。筆者應其家屬請求,在檔案中進行查詢:從一份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廿九日填寫的&ldo;吉蘭丹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徵募汽車駛、修技人員回國服務登記表&rdo;(編號為no129)中,知道李祿泉當年僅有23歲,籍貫是福建石碼,其父叫李壽,家住馬來亞吉蘭丹的高踏峇汝新巴殺勝隆,有兩年的駕車經驗;林允送先生做他的擔保人,擔保人住址是高踏峇汝&ldo;南昌公司&rdo;;其&ldo;資送機關&rdo;一欄簽蓋&ldo;馬來亞吉蘭丹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rdo;橢圓公章(藍色印臺油),&ldo;回國日期&rdo;為廿八年五月十一日。其後還附有擔保人簽名的油印&ldo;介紹書&rdo;:&ldo;茲介紹李祿泉君回國服務,確能忠誠為國,倘回國後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