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南陽團練 (第1/2頁)
鑫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54年5月,遵咸豐旨意,南陽知府顧嘉蘅開始在南陽府大辦團練。顧嘉蘅,號湘坡,湖北宜昌市城區中書街人,祖籍江蘇省崑山縣,生於清嘉慶末年。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進士。顧嘉蘅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名揚天下,但他認為諸葛草廬在南陽(今河南南陽)。顧嘉蘅任職南陽時,勤於政務,指導農事,發展生產,使物阜民安。同時,他修城竣隍,練兵習武,使了南陽人免受戰火塗炭。因而受到朝廷器重,連續五任南陽知府,歷時近20年。當時南陽民眾把他與西漢的召信臣和東漢的杜詩這兩位有惠政於民的南陽太守並列,被譽之為當代的“召父杜母”。其實,顧知府對魏宣武的天道教已有了解,對其中扶危濟困、懲惡揚善、儒家治世等深表贊同,也認為其中很多教義有利於幫助維護統治階級建立正常社會,但是眼下邪教四起,各處由教匪引起的戰亂頻頻發生,顧知府不得不對天道教進行打壓,雖然他不知道魏宣武就是教主,也不瞭解天道教中其他人的詳細情況,但在他組織的好幾次搜捕天道教徒的行動中,魏宣武等人就好幾次險些落網。這次辦團練,南陽府其他各地還好,紛紛響應成立團練營,唯獨裕州縣,知縣召集鄉紳商議了幾次,眾鄉紳都以裕州窮鄉僻壤,無錢無糧,供養困難為由推脫,魏宣武探知訊息,就讓大山毛遂自薦要在扳橋村辦裕州團練,知縣大喜,呈報上去,顧知府批了,魏宣武就在獨樹鎮扳橋村辦起了裕州團練。
初時,裕州團練招募裕州地界四里八鄉丁壯四百多人在扳橋村墾荒練兵,並拿出原從范家搜來銀兩置辦馬匹器械、士兵服飾,又招教中鐵匠開爐打造兵器、製作弓弩箭矢,一時齊備,就召回關保、秦漢,操練兵丁。初時,魏宣武根據多年兵法心得、行伍經驗,以三人為一友,設友長一人;三友為一協,一協十人,設協長一人;三協為一丁,一丁三十二人,有丁長、副丁長各一人,副丁長兼任行教;三丁為一隊,一隊一百二十人,設隊長一人,副隊長兩人,一名副隊長兼任佈教,文書一人,隊直屬:伙伕協十人,探子二人,傳令三人,醫務一人,輜重三人,隊長有護衛一人;三隊為一營,一營設營官一人,副營官兩人,一名副營官兼任傳教,司馬一人,文書一人,營直屬:伙伕四人,探子五人,護衛協十人,輜重協十人,傳令五人,醫務一人。武術由關保、秦漢教習,文事由魏宣武親傳,古大力做了營官,楊二娃任副營官兼傳教,劉鐵柱任副營官,大山仍為扳橋村村長兼村行教,大山還任團練營屯墾幫辦管理團練營屯墾事務。團練營作戰以三人為基本單位,三人在戰鬥中互相掩護配合,所以基本單位稱友,而三人做為一個整體與其他兩個友也是互相掩護配合的協同關係,所以三個友又稱協,一個協與另兩個協在戰鬥中也是互相掩護配合的關係,這就組成了丁,三丁在戰鬥中互相掩護配合就形成了隊,一丁用刀加箭或弩,一丁用長矛,一丁用刀加火繩鳥槍,別看一隊只有一百二十人,按這種作戰理念,可在野戰中控制相當大的區域,並且能最大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單兵裝備方面,魏宣武給每個戰鬥士兵配備了銘牛尾大刀,這種刀長不到一米,重只二斤,適合攜帶和劈砍,還配備了弓或弩或火繩鳥槍一把,箭或弩十餘支或槍子火藥若干;長矛兵卻不配備遠射武器,所用長矛重達6斤,木柄,鐵頭,長5米。後來,在買到抬槍後,魏宣武還另組織了一支抬槍部隊,稱抬槍丁,一友配抬槍一支,兩人擊發,一人背藥、子和替補,全丁每人配短刀一把,丁長為捻子來投的侯東,字衝要,這個丁直屬於團練營部,這樣,魏宣武的團練營就有了四百三十二人。魏宣武用粗布、棉花給每個士兵制了夏秋裝兩套、春冬裝兩套,被褥一床,每人頭巾兩條、棉鞋一雙、草鞋五雙,綁腿一副,碗筷一套,水囊一個,乾糧袋一條。魏宣武的團練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