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譩譆穴 (第1/2頁)
可樂小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我跟著年輕的太爺爺踏上了前往南陽的路途。天空湛藍如洗,微風輕拂著臉龐,帶來絲絲涼爽。
我們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不多時,便瞧見前方有一位面容憔悴的路人,正倚靠著一棵大樹,手捂著胸口,眉頭緊皺,嘴裡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
太爺爺見狀,趕忙上前詢問。路人艱難地抬起頭,有氣無力地說道:“我這幾日總是覺得胸悶氣短,咳嗽不斷,晚上更是難以入眠,整個人都沒了精神。”
太爺爺仔細地觀察著他的面色,又為他把了把脈,沉思片刻後說道:“你這是肺氣不宣,外邪襲肺所致。”
說罷,太爺爺決定為他施針治療。太爺爺讓路人坐直身子,然後開始定位譩譆穴。“譩譆穴位於背部,當第 6 胸椎棘突下,旁開 3 寸。”太爺爺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準確地找到了穴位。
只見太爺爺取出隨身攜帶的銀針,輕輕捻轉著刺入穴位。隨著銀針的深入,路人先是微微一顫,隨後臉上的痛苦之色漸漸舒緩。
過了一會兒,太爺爺起針,路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驚喜地說道:“哎呀,我感覺胸口沒那麼悶了,咳嗽也輕了許多!”
太爺爺微笑著說道:“這幾日你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再受風寒。”
路人感激涕零,連連道謝。
告別了路人,我和太爺爺繼續踏上了前往南陽的路。陽光灑在我們身上,彷彿為這一次善舉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
太爺爺說“譩譆”二字,從字面來看,給人一種神秘而難以捉摸的感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心”被視為精神和情感的核心。“譩”字有心之所宜之意,意味著內心的適宜、舒適。中醫認為,心主神明,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宰。當人體內部氣血失調、陰陽失衡時,心神往往會受到干擾,從而出現各種不適。而譩譆穴的存在,似乎在暗示著它能夠調節心神,使內心恢復平和與安寧,這正契合了傳統文化中追求內心寧靜與和諧的理念。
“譆”字,則有歡喜、愉悅的含義。在傳統文化中,喜樂的情緒被視為積極向上的力量,能夠帶來祥瑞和福氣。在中醫理論中,情志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過度的憂愁、憤怒、驚恐等不良情志會導致氣血執行不暢,經絡阻滯,從而引發各種疾病。譩譆穴的命名中包含“譆”字,或許意味著刺激此穴能夠改善情志,讓人心情舒暢,氣血得以暢通無阻地執行,正如其名所蘊含的喜悅之意,為身體帶來生機與活力。
從中醫整體觀念來看,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經絡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譩譆穴所處的位置,以及其與周圍經絡的聯絡,決定了它在調節人體氣血、陰陽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當人體遭受外邪侵襲,如風、寒、暑、溼、燥、火等,邪氣可能會沿著經絡侵入體內,導致經絡氣血阻滯。譩譆穴作為經絡上的一個關鍵節點,透過適當的刺激,可以激發經絡自身的調節功能,促進氣血的執行,驅散邪氣,恢復經絡的通暢。例如,在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中,風邪襲肺,導致肺氣失宣,出現咳嗽、鼻塞等症狀。刺激譩譆穴,能夠振奮肺氣,調節肺經的氣血執行,從而緩解咳嗽、通暢鼻竅,恰似為肺部帶來“譫然舒適”的狀態,讓氣息歡“譆”地流動。
對於內傷病症,譩譆穴同樣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長期的情志不舒、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如肝氣鬱結,會出現脅肋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譩譆穴透過調節氣血、疏通經絡,有助於改善肝氣的執行,緩解肝鬱氣滯的狀況,讓人的身心重新找回“譫譆”之態。
此外,譩譆穴在治療疼痛性病症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疼痛往往是由於經絡氣血阻滯所致。刺激譩譆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