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亞歷山大?蒙代爾,後者在原本時空裡的1999年,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更被譽為“歐元之父”。
1970年代的蒙代爾還是無名小輩,但他有著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在其看來,“惟一的經濟就是世界經濟”,當美國對其他國家實施經濟制裁或是設定貿易障礙後,最終都會懲罰到自己。
由於凱恩斯主義盛行多年、強調競爭決定一切,蒙代爾的思想簡直可以說是異端,但巴特利卻積極地接受了它。
現階段,美國經濟的一大問題便是通貨膨脹。
主流觀點認為,通貨膨脹僅僅只是價格上漲,當價格得到調整。通貨膨脹就會像噩夢一樣消失。
但巴特利和供給學派的那幫經濟學家則提出,通貨膨脹是由貨幣供給引起的。這就意味著得透過降低稅率、鼓勵生產等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
在《華爾街日報》的社評版,巴特利頻繁地推出了這些理論。
一些評論家和學者接受了該觀點,更多的人則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巴特利掉進了舊時自由市場理論的陷阱,《華爾街日報》社論版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僅危險而且具有破壞性。
結果羅納德?里根在1981年上臺後,制定了以供給學派理論為基礎的經濟復興計劃,並從1983年開始,美國的經濟溫和復甦,《華爾街日報》社評版由此被認為是共_和黨復興的功臣。
在唐煥看來,供給學派的那一套,歸納起來大致就是減稅、拉動需求、刺激消費。
而里根執政時期,美國的貧富差距在明顯拉大,只不過無論是上層,還是底層,都得到了足夠閉嘴的利益增長,於是就成了經典案例。
但不要忘了,美國可是超級強國,它可以隨便玩,比如透過讓日本在廣場協議上簽字進行日元升值之類的抽血,要真是以為美國靠著單純的靈丹妙藥緩過勁來,那就未免有失偏頗了。
不管怎麼樣,巴特利在《華爾街日報》的社論版上,宣傳供給學派的那些觀點,確實被裡根採用了,堪稱改變了一個時代,讓媒體光環更加高大上了。
但另一方面,巴特利的筆桿子也極具殺傷力。
1979年,他寫了標題為《查帕奎迪克島與可信度》的社論,對準備參加總統競選的愛德華?肯尼迪的道德觀提出了質疑,從而影響了這個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成為入主白宮的第二個肯尼迪的機會。
1984年,他編髮社論,指出民_主黨副黨魁傑拉爾丁?費拉羅的公司可能與一宗犯罪有聯絡,傳聞《華爾街日報》新聞版編輯曾拒絕刊登這條新聞。
1988年,他的社論又指責馬薩諸塞州州長邁克爾?杜卡基斯不肯公開他的醫療紀錄,是因為其整個家族都可能有精神分裂病史。
當克林頓上臺之後,巴特利又把他暴露在聚光燈下,尖銳地批評了白水開發公司案、萊溫斯基性_醜聞,以及克林頓將阿肯色州的多名舊部帶入白宮。
巴特利的口誅筆伐,最為公眾知曉的一次,是他對白宮的副律師、希拉里當年所設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vincent foster即文森特?福斯特的抨擊。
1993年6月,從《誰是文森特?福斯特?》的評論開始,巴特利質疑福斯特在白宮所扮演的角色。
一個月後,不堪輿論重壓的福斯特自殺,其公文包中的一個便條寫到:“《華爾街日報》的編輯昧良心撒謊。”
毫不誇張地說,民_主黨的苦主巴特利,他在政_治上的影響,要大過他在新聞上的影響。
對於這樣一位咬人一口便要疼上一輩子的狠角色,唐煥不得不加上十二分的小心。
至於面前《華爾街日報》新聞版和社評版的涇渭分明,源於巴特利經常搞得社評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