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秋收 (第3/3頁)
周言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里之外的地方去上班,那個年代出去幹活都是騎個腳踏車,一趟騎過去就需要將近一個小時,但是父親從來無怨無悔,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很多。
父親在在廠子上班的日子,吃的也不好,也休息不好,但是父親還是堅持著,父親心想他不幹活,不賺錢,家裡面的孩子靠什麼養活?
母親在家裡省吃儉用,除了地裡邊平時種一些菜,母親幾乎都不買菜。自然我們小時候的營養也就跟不上。那個年代人們都是自產自銷,每家每戶幾乎也都不需要買什麼東西,菜自己種的,糧食自己家打的,饃是自己蒸的,面是自己磨的,雞蛋是自己家養的雞下的,還有偶爾村子裡邊還有羊奶。
母親給我們家場地種的菜品種可多。栽了幾行綠辣子,豆角搭的架,黃瓜也搭架,西紅柿,茄子,還種了一溜蔥。白蘿蔔和紅蘿蔔。小白菜圓白菜。
一早上提個籃子去地裡轉一圈,回來就能做好幾個菜。一個假期,我們幾乎每天吃的飯都是一樣的。早上炒一盤青辣椒,蒸個茄子。涼拌個豆角,熬點自己家種的豇豆,自家種的紅薯,偶爾一會有時候熬點紅薯模糊,還有綠豆。
中午母親如果覺得熱的話,會做一些出湯麵,炒一點兒蔥和西紅柿,然後燒點開水,將開水倒到一個乾淨的盆裡,把蔥和西紅柿倒進去。再攤上兩個雞蛋餅。
把麵條煮上,麵條撈出來放到這個湯裡邊,就是出湯麵。人在地裡幹活兒,回來又累又渴,都不想吃特別乾的東西。所以出湯麵就是母親經常做的飯,我是最不愛吃這樣的飯,當母親做的這個飯,我就會拿一點饅頭加點紅辣椒去吃。
有時候父親乾的重活,母親也會擀一些麵條,母親的面擀的很好,母親把面擀的厚厚的,然後一用桿秤去蠡面。絞出來的面粗細均勻,厚度適中,就像用餄烙機壓出來的,把人看的饞的。
母親每次做的這個面都會給父親留上一碗出來,晚上父親從地裡回來吃晚餐。現在才知道麵條能有什麼營養呢?只不過解決了溫飽而已。是在那個年代,人們能吃到麵條都已經不錯了。況且是陝西人喜歡吃的就是麵條,饅頭,包子都是以麵食為主。
父親是最愛吃母親做的這個細麵條。直到我長這麼大,父親還是那麼愛吃。忙碌了一個假期,遇到個連陰雨天,再下上一晚上的雨,第二天人都累了,家人也都累了,會睡到自然醒。
起來做飯就兩當一,早飯就不用做了,直接做午飯。母親原來的這個季節遇到這樣的天氣也喜歡做麻食,我也喜歡吃麻食。
母親會泡上自己從地裡拾來的地軟,秸稈旁經過雨水浸泡之後,有黃豆長出來的黃豆芽,我會拿盆兒去撿上半盆。自己家地裡邊挖幾根蔥,撅上幾根白蘿蔔纓子,下飯,綠綠的顏色,母親還會給麻食裡邊兒放上一把粉粉條。
隨後出鍋時打兩個雞蛋。這個飯在原來那個年代就已經是很美味的了,母親打的這個雞蛋在盛飯的時候會給弟弟碗裡舀一些,給父親碗裡舀一些,把最好的給需要補充營養的人。
那時候能理解母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看著父親母親的一言一行,在無形中也影響著我。父親是一個正直不阿的人。
我的記憶裡邊父親母親在村子裡邊從來沒跟別人紅過一次臉。村子裡邊下一輩人對父母都非常尊敬,見了不叫叔嬸不說話。
父母也對長輩們很好。母親經常做著好飯了,會給隔壁的對門的老嬤嬤們去端點飯去。
母親生了一場大病,幸虧隔壁的嬤嬤救了母親一命。母親現在每每想起來說起那件事都非常感動。
感謝村子裡邊的老人。我們的村子是一個有個淳樸民風的小鄉村。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有很多美好的回憶。現在雖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每每想起來之前發生的一切,心裡還是由衷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