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遙想先秦之時,中國最傑出的思想家、最奔放的大腦連綿不絕,扎堆泛濫。如此豐富的收穫彷彿耗盡了神州大地的元氣,使得這樣的盛況不獨空前,迄今也未曾重現。作為先秦時代的最後一位集大成者,韓非之死標誌著諸子的結束,標誌著百家的結束。中國歷史上最為燦爛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仰望先秦的天空,浩瀚無邊,群星燦爛。奈何無情的時間最終收斂了星光,黯淡了河漢。隨著韓非之死,最後一顆巨星也悄然隕落。
然而,群星熄滅是為了留出天空,以便太陽展示他那無可匹敵的光芒。
這一輪太陽,將從西邊升起,普照中國大地。
這一輪太陽,他的名字叫作嬴政。
第十三章 統一之戰
【1滅韓】
長久以來,在神州大地上同時存在著七個國王。&ldo;七&rdo;也許是很多人的吉祥數字,但絕對不是嬴政的。這時的嬴政,他的吉祥數字只能是一,獨一無二的一,一統天下的一。
滅亡六國先從哪家開始呢?嬴政在思考這個問題,韓王安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自從韓非死後,韓王安開始不安,時刻擔心著韓國成為秦國掃平天下的第一個祭品。可是,馬善被人騎,國小被人欺,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張讓建議:&ldo;不如向秦國俯首稱臣,可為韓延數年之命。&rdo;韓王安道:&ldo;韓秦同為諸侯,豈有稱臣之理?&rdo;張讓道:&ldo;王雖一時稱臣於秦,為韓王不變也。保全社稷,再徐觀天下之變,也不失為一策。&rdo;韓王安一聽有理,於是向秦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
韓國既已臣服,秦國的兵鋒自然便直指老冤家趙國了。
嬴政十五年,秦國再次伐趙。《史記》記載:大興兵。可見此次起兵的規模遠超過往,大有一舉吞併趙國之意。秦軍兵分兩路,一路抵達鄴城,一路抵達太原,先後攻克狼孟、番吾。
名將李牧再次臨危受命,對秦軍的進攻給予了強硬回擊。秦軍不能取勝,無奈撤退。李牧雖然贏得了這場趙國保衛戰,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ldo;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rdo;
這一年另有一事可記。燕國太子丹小時候曾和嬴政一起在趙國做人質。等到嬴政登基成了秦王,太子丹還是在繼續做人質,只不過東家從趙國換到了秦國而已。嬴政時常輕薄太子丹,並不加以禮遇。太子丹大怒,乃易服毀面,為人傭僕,賺出函谷關,逃歸燕國。在森嚴的看護防備之下,太子丹仍然選擇了逃亡,充分表現出了他的冒險氣質。然而,這事他做得並不地道。他既然代表燕國在秦國為質,即使受了侮辱,也只能為了國家利益而忍耐,萬萬不該私自逃跑。堂堂太子,如此求一身之快,欲置國家信譽於何地?按理他老爸應該再把他捆回來,向秦請罪才對。無奈老燕王愛子心切,居然也聽之任之,留而不遣。
秦國本可以太子丹私自逃亡為藉口加兵於燕,討伐其不義,但秦國卻僅僅作了象徵性的抗議。統一六國的時間表已經制定,豈會因為一個人質的逃亡而輕易改變!
嬴政十六年,秦國加兵於韓。韓王安無奈,只能剜肉醫瘡,割地求和。九月,秦國接收韓國南陽之地,以內史騰為假守。
這一年,秦國初令男子書年,這相當於是今天的人口普查。很明顯,此舉是在為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作準備。
這一年,趙國雖然沒有遭遇秦兵,卻依然損失重大。代地地震,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臺屋牆垣大半坍塌,大地裂fèng最寬處達一百三十步。
嬴政十七年,內史騰攻韓,俘獲韓王安,盡納其地,命名為潁川郡,韓國就此滅亡。東方諸侯已經六去其一。
這一年,趙國邊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