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學路上應該也算80後之前出生的重點記憶,米雲印象中已經開始騎腳踏車,只有一少半時間走路上學,大部分時間都開始騎腳踏車上學,米雲的父母經常告訴米雲小時候上學他們都是走路上學,一般走一二十里,高中要走六七十里路,也就是大半天時間都在走路上,都快接近到縣城的地方了。
80後的我們小時候天沒亮就自己揹著書包上學去了,走的時候父母還在睡覺,父母從來不擔心孩子會不會走丟、會不會餓著,學校會提供早中兩餐。畢竟村裡就那麼大,民風淳樸,比較放心,有的時候到學校頭髮和眉毛都掛滿了霧水,教室門還沒有開,想想那時候雖然苦但是很快樂、而現在呢,不但苦、連快樂也快沒有了,童年多麼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真傻,居然天天盼著快長大成人報效祖國 。
從80後開始,每一代人的日子都比上一代人艱難。社會的發展給年輕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以前一對夫妻只需要供養男方父母,而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對夫妻需要供養雙方的父母。80後的一代畢業後只能自己找工作,他們承受著各種壓力,努力工作卻仍然感覺生活不易。
90年代末期以前的農村中小學校,教室裡的前後牆上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牆兩邊貼著中外聞名科學家的頭像,黑板上面的正中間是偉人彩色照片,學習時小夥伴們是輕鬆快樂的,沒有多大學業壓力,總體是快樂的,生活上嚴肅活潑,既學習來又勞動,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發展。
那時的農村學校不多,方圓很大的範圍,幾個大隊,現在的村委的學齡兒童都集中就讀在一所中心小學裡,學前沒有幼兒園,直接上一年級,1995年前後農村學校才開設幼兒班課程,學齡兒童都在8至10歲,很少象現在的小孩7歲就開始上學了,尤其是許多女孩子讀書時間更晚些。
80年代以前,讀書的小孩年齡偏大,主要是上學的路途遠,道路狹窄不好走,雨雪季更是難行,沒有大人接送。那時全國沒有計劃生育,普遍孩子多,4至5個小孩的家庭居多,7、8個的也有,女孩子失學的比較多,讀書的年齡偏大,就因為要帶弟妹,要幫助父母做家務事。母親家的8姊妹基本上都上到了高中,除了主動放棄學業,沒有考取初中的兄弟姊妹。
那時的小學實行的是五年制,學習的內容比較少,作業不多,一個學期有二根圓珠筆或幾根鉛筆就差不多可以對付寫完作業了。每個星期有體育課,體育課玩的是乒乓球、籃球、跳高跳遠、單雙杆、爬竹杆、跑步等,也只有上體育課時能玩盡興,下課後人多場地少,沒機會玩;音樂課,主要是教學唱歌,因為每天上午下午第一節課前,都要唱1o分鐘左右的歌以等待老師來上課,到米雲上學的時候也是繼承了70後的學長們的學習過程;
勞動課主要是為菜地拔草除地,或修路,那時每個小學都有稻田菜地,中學還有農場,每天的下午都有課外活動時間,有的搞體育活動,有的搞大掃除。到米雲上小學的時候都還要在學校參加各項勞動課,主要幫學校的兩個老師幹農活,那時候老師工資不高,還要養活三四個子女,教書好像是兼職,一半時間精力要放在田地上。
80年代以前的學生們早上吃完飯去學校,遠的還會從家裡用一個把缸或大碗帶午飯去學校吃,冬天大多數沒有午飯吃,只是啃幾個生的或煮熟了的蕃薯。下午放完學,回到家裡不是做作業,而是去拔豬草,割牛料,因為每家每戶都飼養了豬牛,晚飯後才在煤油燈下做作業,作業做完了,鼻孔也被油煙燻得黑黑的。到米雲上學的時候,學校已經進行打餐生活,學校提供早中餐的白米飯,不提供菜。
冬天上學的路上,大家用稻草孔把冰塊吹穿一個洞,然後用細繩或稻草提著冰塊玩到校門口,那時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