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垂釣碧溪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人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是什麼?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是人情世故!
本來,這場宴會旨在緩和老秦人與諸子百家之間的關係,氣氛原本融洽和諧,大家推杯換盞,相談甚歡,一片其樂融融之景。
然而,就因為李青蓮這一首驚世駭俗、震撼人心的詩,局面開始變得微妙起來,隱隱有矛盾爆發的危險苗頭在暗暗滋生。
華夏人自古以來一直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傳統。
當人們吃飽喝足,物質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後,自然而然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與榮耀,這彷彿是刻在骨子裡的一種本能。
在場的眾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老秦人,還是初來乍到的諸子百家,在物質生活充裕富足的當下,都無比渴望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
這場宴會本就在青史上必定會留有一抹淡淡的痕跡,畢竟這是一次難得的各方相聚的盛事。
但是,有了李青蓮這幾首如明珠般璀璨耀眼的詩,那便是濃重墨彩、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與其中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痕跡。
就像逍遙子和馮去疾,他們直接被寫到詩裡,那他們的名字以後就會隨著這首詩的流傳一直流傳到後世。
對於他們兩個而言,生前的事業尚未完成,但身後的名聲已然註定流傳千古。
只要他們不做那些敗壞名聲的事,那必定能夠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前面的風光他們已經錯過,無法參與其中。
但這後續的爭奪,他們卻志在必得,勢在必爭。
諸子百家這邊,儒家的代表們聚在一起,小聲商議著對策。
伏念面色凝重,說道:“此詩意義非凡,影響深遠,若能為我儒家所得,必能壯大我儒家之聲威,使其更上一層樓。”
顏路點頭附和:“師兄所言極是,我們當全力以赴,絕不退縮。”
老秦人那邊,李斯與幾位將領也在低聲交流。
李斯目光堅定,語氣決然:“這詩必須落入我老秦人之手,絕不能讓諸子百家得逞,否則我等有何顏面面對大秦的列祖列宗?”
將領們齊聲應和:“李大人放心,我等定當竭力爭取,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隨著爭奪的加劇,雙方的話語也愈發激烈尖銳。
老秦人一方有人大聲說道:“這是在我大秦的土地上,詩自然歸我們!”
諸子百家這邊立刻有人回擊:“詩歌乃天下之共賞,豈有地域之分,怎可如此狹隘?”
老秦人又道:“我大秦一統天下,這等好物自然當由我們優先。”
諸子百家毫不退縮:“文化無國界,更無地域之限,人人皆有欣賞與擁有之權,怎能厚此薄彼?”
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針鋒相對。
話裡話外的火氣越來越重,氣氛愈發緊張。
眼看局勢就要失控,壓不住了,彷彿一點即燃的火藥桶。
作為東道主的扶蘇,原本滿心期待這場宴會能夠成為各方和諧交流、共築情誼的美好契機,能夠為大秦的繁榮昌盛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此刻眼前這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爭奪局面,卻讓他心急如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深知,若是任由事態這般毫無節制地發展下去,好不容易營造出的和諧融洽氛圍將會瞬間毀於一旦,各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那點脆弱的信任和友好也將蕩然無存,如同過眼雲煙般消散無蹤。
扶蘇眉頭緊皺,如兩道緊擰的麻花,深吸一口氣,彷彿要將滿心的憂慮都隨著這口氣排出體外,而後快步走到眾人中間,試圖平息這場即將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