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第1/2頁)
脆皮瓜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見姜汐對做琵琶流露出了興趣,挺想看看的。老師傅也百般熱情,還說要他們留下玩幾天,要騰房間給他們住。
在這玩是可以的,但姜汐臉皮薄,實在是不好意思麻煩兩個年歲已高的人,就在他們附近租了個房子,挨的特別近。還帶了一個小花園。剛好房子的主人是對老夫妻,最近要去他們兒子家住一段時間。這倆夫妻跟陳家兩夫婦的感情也特別好。經常互相關照。租他們的房子陳兩夫妻也很放心。
姜汐就開始經常的往陳師傅家跑。裴青就在屋子裡沏著茶,線上辦公。
今天是給孫女做琵琶的大日子,陳師傅拿出了鎮店之寶。一塊放了二十多年的大紅酸枝。在銼刀,刨子,圓鑿子,月鑿等工具間靈巧轉換,來回敲打這塊上好的材料。
工作房裡亮著一盞黃舊的燈,還有各式各樣懸掛的工具,和一把黑框的圓形掛鍾。
陳師傅架著一副老花鏡,面板有皺皺痕痕,一雙鷹一般的眼睛渾濁,但在製造樂器的時候卻亮的厲害。隱約從裡面看見了光。
好的工匠如同靈巧的畫家,每一個手勢下去,而確定的,這和姜汐倒有異曲同工之處。
陳師傅邊磨琵琶的時候就邊對姜汐笑著說,「我好像是在生孩子,這就是孩子,要把它養好生好。」
這不禁讓姜汐想起自己畫畫,也是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最後看著畫一點點的成形。有種造物主的欣慰與慈祥。
在他看來,畫是有生命的。而在陳師傅的眼裡,琵琶也是有生命的,
只見那老舊布滿青筋的手,在昏暗的燭臺下一點一點的打磨琵琶。肢體間愛惜的猶如在做瑰寶一般。陳師傅說自己眼睛不太好,背板弧度的變化都靠經驗,這看似謙虛的話裡,姜汐卻聽出了匠人的自信。
他睜著大眼睛好奇的看著,好像變成了一個幫忙的學徒。地上布了很多的木屑皮。姜汐就幫忙掃掉。
內膛是琵琶發音的關鍵部位,面板震動靠它發射。這也是做琵琶最重的活。在整塊木頭鑿出梨形內膛。需要控制微妙到難以標準化的弧度。弧度深一點或者淺一點對音色都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此時木匠工憑藉著經驗帶來的直覺。
等內膛大攻告成,匠人用粗糙的大掌將木屑拍去,嬌艷深紅的木屑靜靜灑落。
然後就是面板製作環節。面板是琵琶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直接決定著音色的好壞。傳統的琵琶面板通常用梧桐木,木質疏鬆,木紋順直,傳聲迅速。
陳師傅通常選擇將面板做得略厚,這樣剛開始時聲音會有點木,但音色堅石,經過振動彈開以後會有金石之聲。好的制琴師與樂器都有君子之德,更看重長久的效果。
「這就做好啦?」姜汐眨著眼睛好奇問。
陳師傅笑笑說還沒有。
他說要在一種膠中加水,現在膠還沒化,化的時候加水。
粘合面板和背板的豬皮膠遵循工匠傳統,陳師傅用自家的小鍋小火蒸製。小火噼噼啪啪,見證了無數琵琶的誕生。
姜汐:「這個溫度…是不是要很嚴格掌控啊?」
陳師傅笑著擺擺手,「我們很土的,溫度是件不清楚的,反正整個就憑感覺。它面板也不能太燙,也不能太沒有溫度。膠也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陳伯剛撓了撓頭,感覺又沒給人解釋到位,於是有些失笑,「我這是不是感覺有點像是在說廢話?」
姜汐猛搖頭, 「沒沒!您這是信手拈來,很厲害呢!」
陳伯剛笑著誇他嘴甜,用膠慢慢的摸在琴面上,然後用火燒,然後合畫板。然後封起來等它幹,說天好的話大概要四小時。天氣潮濕的,一晚上都不怎麼幹。
姜汐跟著幾天慢慢的也學到了點皮毛。
枯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