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第1/3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從公元前6世紀起,猶太教徒在波斯人和其他一些統治者的宗教的影響下,改變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此外,他們也受到了許多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方的猶太人的影響,這些猶太人長期受希臘文化的薰陶,試圖用希臘哲學的術語來解釋猶太教。因而,猶太教徒逐漸汲取了有關來世的信仰‐‐順從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獲得永恆的幸福,反之,將墮入地獄,遭到永久的懲罰。
不過,基督教在耶穌生前和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後不久這段時間裡,仍然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是保羅使基督教廣為傳播。保羅生於小亞細亞的塔爾蘇斯城,是一位希臘化的猶太教徒。他大膽地否認耶穌僅僅是猶太教徒的救世主,認為仁愛的上帝差遣他唯一的兒子耶穌來人間是為了要他替全體人類贖罪。因此,基督教不再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而發展成為一個新宗教,一個既為猶太人,又為非猶太人的宗教。保羅的做法使基督教從此以後不僅能吸引少數猶太人,而且能吸引整個羅馬帝國千百萬非猶太人。
因此,儘管這一新宗教遭到官方的迫害,仍穩步發展起來。公元313年,基督教終於因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公佈米蘭敕令而受到寬恕,399年,被羅馬帝國接受為官方國教。羅馬帝國崩潰後,基督教由傳教士在60o至80o年期間,傳布到英格蘭和日耳曼諸民族中;在800至1100年期間,傳布到斯堪地那維亞和斯拉夫諸民族中。以後,隨著歐洲的擴張,又由傳教士和移民傳布到世界各地。
佛教的發展情況同基督教有點相似,正如第九章第二節將要提到的,它是在印度人明顯地反對不公平的種性等級制度和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剝削的過程中產生的。佛教的創始人喬答摩&iddot;悉達多(約公元前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因苦惱於在自己周圍見到的種種不幸而捨棄優選舒適的家庭,去過四處飄泊的苦行者生活。終於在似乎受到天啟的剎那間,達到了澈悟的境界;從此被稱為佛佗,意即&ot;覺悟者&ot;。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透過&ot;八正道&ot;。&ot;八正道&ot;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ot;無為&ot;、&ot;寂滅&ot;。
佛陀並未打算建立一個新宗教,但佛陀死後,他的弟子們布講他的教義,並建立了一些開始支配宗教信仰的教團。這些教團的理想是透過苦修身心最終達到神秘的涅槃境界。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感到難以做到。因而,與&ot;希那衍那&ot;即小乘佛教相對立的&ot;摩訶衍那&ot;即大乘佛教逐漸發展起來。大乘佛教在其包容一切這一意義上說,是&ot;大&ot;了。它相容並包了更多的佛教以前的印度思想以及人們改信大乘以前的某些宗教思想。它和原先的偏好默禱有點不同,採用了一些較易於領會、奉行的訓條。於是,只要信仰,甚至只要有一個不動腦筋、表示信仰的舉動,如唸叨佛陀的名字,靈魂便可得救。涅槃的含義也改變了,至少對那些世故不深的信仰者來說,涅槃僅指天國中的來世,而天國是很有可能進入的,只要樂善好施便行。
由於大乘佛教從強調修道生活、苦行主義和默禱改為注重施捨行為、虔誠信仰和靈魂得救,所以,對於非印度民族來說,它比小乘佛教更合口味,儘管兩者在國外都贏得了皈依者。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時,首先流行於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邊遠地區。公元前1世紀時,傳入中亞和中國。其傳入先是透過商人,以後又靠印度傳教士和中國皈依者。中國皈依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