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l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撫卹金只有15兩白銀跟一石糧食,不過也比大明那邊高了好幾倍,大明那邊曹華記得只有不到5兩白銀的撫卹金。
而且也沒有多少人能拿到,因為大明朝廷現在連軍餉都欠著,更不用說撫卹金了。
就是這樣依舊有無數人願意給大明朝廷賣命,為的什麼?更多都是為了一口吃的,也為了傳統觀念報效朝廷,封妻廕子。
曹華這15兩白銀的撫卹金,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已經是一筆鉅款了,100個人裡邊可能都找不出1個有15兩白銀存款的。
畢竟這時候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
生產力低下,土豆 玉米 番薯之類的雜糧還沒推廣開來,普通老百姓能有一口吃的都算好了,別說擁有15兩白銀的存款。
平時他們都是靠成為佃農,給富家大戶種糧食。
種出來的糧食大部分都是用做田租交給了這些富家大戶,而且這些富家大戶都不用交稅。
稅收又從這些佃農手裡收取,交了租本來就沒剩多少糧食,又要給朝廷交稅。
所以普通老百姓平時都是小米參雜各種野菜一起煮著吃,純小米粥都吃不起,一旦遇上點什麼災荒,糧食減產,百姓們就很難生存下去了。
要是再遇上戰亂,朝廷再加重賦稅,百姓根本沒法活下去,野草,樹皮都不夠吃。
而且大明是按人頭稅的,也就是按照人數來交稅,不是按照你種多少田來交稅的,你家裡人越多,賦稅就越重,這或許也是重男輕女的主要原因。
因此,普通老百姓忙完農活後,就會做一些副業補貼家用,賺取的佣金也只夠勉強維持生計,頓頓有米下鍋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就連太平時期都是摻雜一些野菜,雜糧,下等陳糧一起煮著吃的,更不用說此時的大明正處於戰亂,天災頻發時期了。
可以想象此時的大明百姓正處於什麼生活狀態,或許這也是大批沿海百姓選擇下南洋的原因。
即使那些還有屬於自己田地的百姓,也好不了多少,遇到災荒了也只比那些佃農好一點點,少了一份租金但是朝廷的賦稅又加重到他們的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一到災荒戰亂之年,只要有個帶頭的,那就是一呼百應!
朝廷即使知道根源也沒有辦法,因為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沒有士大夫的支援,皇位都坐不穩。
而百姓的支援根本沒用,百姓並不能直接提供幫助,各種資源都是掌握在士大夫手裡。
所以寧願得罪百姓也不會輕易得罪士大夫的,朝廷只能從底層百姓榨取利益價值。
逼的沒有活路,百姓自然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忽悠,發動起義,再怎麼鎮壓都沒用。
起義軍隨時都能重新拉起一大波人。百姓他們都沒有活路了,橫豎都是死,即使充當炮灰他們也願意跟著起義軍,起碼短時間內還能混口吃的。
曹華給出高額的撫卹金也讓士兵們沒了後顧之憂,本就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百姓。
上陣拼殺是他們唯一的出路,就算戰死沙場,也有一大筆錢留給家人。
而且平時吃的也好,只是軍餉很一般,不算高也不算低,只有2兩白銀,但起碼每月都足餉。不然就算軍餉再高,最後給不齊也沒用啊!
而且曹華還時不時的允許他們收穫戰利品。
當然了,如果沒得到允許,士兵自己私藏戰利品,將會罰他半年的餉銀,並沒收私藏的戰利品。
所以一般士兵們沒有將官的命令是不會輕易私藏戰利品的,代價太大了。
這次深入建奴腹地回來的490餘名騎兵都發了筆小財。
上等的野山參有些賣了差不多10兩白銀一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