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完成窯洞營區建設,受到總後勤部的表彰。總後還在我軍召開有北京、瀋陽、武漢、蘭州等軍區各級領匯出席的現場會,對四十七軍立足戰備、艱苦奮鬥建營房的做法給予了較高評價。 經過一段時間的戰爭準備,未發現&ldo;蘇修&rdo;有向我大規模進攻的跡象。同時,全軍進川、進溝分散駐防,交通不便,給部隊的備戰、訓練、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加之部隊挖窯洞時缺乏經驗,一些窯洞漏水、開裂等情況時有發生。為此,我們從利於戰備和部隊建設考慮,於1972年開始,對部隊部署進行了合理調整,對部隊營房進行了改、擴建。部隊營房逐步轉入相對集中、便於管理、生活更為方便的以磚、瓦、石為主材的營房。為了保障基建施工和改善部隊生活,我們還組織官兵就地取材,自建磚、瓦、石材廠和肉食、蔬菜等副業生產基地。
四十七軍的前身是八路軍一二○師九旅。部隊調防西北後,原九旅旅長王震同志曾到四十七軍視察,他勉勵我們要把九旅的艱苦奮鬥精神發揚下去。我和本軍的多位軍、師領導在抗日戰爭時期也都在南泥灣參加過當年的大生產運動。經軍黨委研究,報軍區批准,我們決定繼承老部隊的光榮傳統,建立生產基地,以支援和保障部隊的戰備訓練,加強部隊全面建設。為此,我曾親自率領有關人員到黃河灘和南泥灣選擇農場和生產基地。
五六十年代,政府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曾遷移了許多農民,在陝西大荔縣朝邑地區(黃河灘)留下大量荒地。從1971年7月開始,軍決定抽調一三九師四一七團進駐黃河灘,墾荒生產。經過一年努力,開墾荒地八萬餘畝,生產小麥、油菜籽,到1973年冬共收穫1500餘萬斤,解決了部隊部分糧、肉、菜的供應。此後經過不斷努力,到1974年發展成為較為規範的團一級農場‐‐黃河灘農場,受到總後勤部的表揚。與此同時,軍又抽調某師的一個團在南泥灣建立生產基地,除生產玉米等雜糧外,還開墾了稻田約500畝。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