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後實質上的經濟利益鋪路。這就使西方需要不僅在物質上,而且恐怕更多是在文化上表現其權勢和優越性。換言之,西人是有備而來的。然而,也許正是領土主權的基本完整帶來的潛存信心,使中國士人輕視了文化競爭的嚴重性。故「西學為用」漸成士林共識,傳播和推廣西學的角色,也逐漸更多由中國士人自己承擔起來。傳教士要改變中國人思想方式的目標很快得以實現。[29]
三 西學為用
馮桂芬大約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始作俑者。馮主張為了攘夷,不妨先降格師事西人。為此,馮將西方文化區分為禮和器兩種不同型別。器可用而禮不必學。其要在「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30]故馮實開了後來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先河。不過,馮氏一書所作雖早,流傳卻晚,早年僅以抄本傳,至19世紀80年代始有刻本。到19世紀90年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基本已成時人共識。1891年,康有為即主張「必有宋學義理之體,而講西學政義之用,然後收其用也」。[31]次年,鄭觀應也明言「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到1896年,梁啟超指出:「舍西學而言中學者,其中學必為無用;舍中學而言西學者,其西學必為無本。無用無本,皆不足以治天下。」兩年之後,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整合諸家之說,系統表述了「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的觀念。[32]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