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並不贊同這種「吾非除舊,何由布新」之勢不兩立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晚清那些主張「翼教」的人,在文化不可分這一點上倒與西方傳教士的觀念接近。此不詳論。
[36] 馮友蘭:《新事論》,商務印書館,1947,第26—27頁。
[37] 葉德輝:《郋園書札·與皮鹿門書》,長沙中國古書刊印社1935年《郋園全書》匯印本,第9頁b。
[38] 參見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第244—247頁。
[39] jonathan d spence,the search for odern cha(new york & london:norton,1990)
[40] 轉引自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第177頁。
[41] archibald little,gleangs fro fifty years cha(london:sapn low,arston,1910),p37
[42] 黃遠庸:《新舊思想之衝突》,《黃遠生遺著》卷1,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上海1938年增訂本,第120頁。
[43] 餘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第6期,1991年8月,第23頁,鄧實的話也轉引自同頁。
[44] 轉引自benja schwartz,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cabrid,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p87
[45] 《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遊學書》,原載《遊學譯編》第6期,1903年4月,《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卷1(上),第381—84頁。
[46] 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轉引自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2,第81頁。
[47] cf isaiah berl,「the bent ig:on the rise of nationalis,」 ide,the crooked tiber of huanity(london:urray,1990),pp238-261
[48] 陳王:《論婚禮之弊》,原載《覺民》第1—5合刊,1904年,《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卷1(下),第854—858頁。
[49] 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
[50] 錢穆:《中國思想史》,第165、175頁。
[51] 陶希聖:《北大、五四及其應負的責任》,《學府紀聞——國立北京大學》,臺北:南京出版公司,1981,第41頁。
[52] 《籌辦洋務始末(同治朝)》卷47,第24頁;卷48,第16頁。
[53]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之《採西學議》《制洋器議》。
[54] 章太炎:《五無論》,《章太炎全集》(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433頁。
[55] 參見erich fro,escape fro freedo(new york:farrar & rehart,1941)
[56] 胡適日記,1929年4月27日。
[57] 參見joseph r levenn,liang ch』i-ch』ao and the d of odern cha,2nd ed(berkeley,cali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