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院試下 (第1/2頁)
放羊小星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院試主考官是提學官,一般以監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的進士出身者充任。任期三年,一般由皇帝欽命派遣前往各省。院試分兩場進行,第一次是正試也是最重要的一場,試兩文一詩,第二次為覆試,試以一文一詩,考完發一“長案”列第一名者為案首。 院試考過了便是秀才了,正式稱為“生員”,凡錄取的生員都送入府州縣學,有秀才功名便可見官不跪,同時免除徭役,算是初步脫離平頭百姓的行列了。 隨著搜檢有條不紊的進行,很快便臨到李傑了,慣例的搜過李傑之後便放他過去了。 走入考場後能看到一個身著硃紅色官袍正佇立在正堂上,應當是朝廷派來的提學官了,提學官相當於現在省教育廳最高長官了。 李傑順著號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位置不錯考房內的環境算是考場裡面最好的一批了,這就是明星選手的待遇,有本事走到哪裡都會讓人高看一眼。 簡單整理一番之後,李傑從考藍裡面依次拿出筆、墨、硯臺放在案上,院試同府試、縣試不同之處在於開始實行糊名制了,和現在高考一樣閱卷官是看不到考生的姓名的,杜絕舞弊的手段之一,到了鄉試、會試會更加嚴格,不僅僅糊名,還會進行謄錄,也就是將士子寫好的答卷抄錄一份,舉子親筆試卷為真卷,謄錄後存檔,考官們只能看到謄錄後的試卷。 考生們全部進場之後,咚的一聲鼓響,考試正式開始。 衙役們舉著考試題目在考房中的甬道四處走著,方便所有考生看到所有題目。 院試考試第一場考的是一道四書題,一道五經題以及賦詩一首,和之前府試區別不大。 李傑先將題目抄寫在稿紙上,第一題,四書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其題目取自《論語》中的《詩;三百》一節題文,孔子以“思無邪”來說明詩歌的內容特徵,大意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談到《詩經》時也說:“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朱熹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詩經三百篇,好的部分可以引人向善,而其中不好的一部分(例如鄭衛之風)則可以懲戒人心中之惡,故詩經的作用就是“使人得其情性之正”,不走邪路。 想了片刻之後李傑便有所得,提筆破題。 “聖人約《詩》之為教,不外乎使心得其正而已。” 即孔子主張用詩經來教化,主要是因為詩經的作用可以讓人心得其正,明朝八股文破題不僅要理解經典原文的意思,同時也不能偏離朱熹的註釋,要恪守傳注。 隨後短短數百字一氣呵成,隨後根據朱熹的註釋在文中寫到。 “《詩》之有善,非徒《詩》之善也,是勸之而歸於無邪也。” “《詩》之有惡,非徒《詩》之惡也,是懲之而歸於無邪也。” 將朱熹的註釋用另一種方式在文中寫了出來,即《詩經》中的內容不僅僅只是說善惡,而是透過好的部分引人向善,不好的部分懲戒惡人引人向善,最終達到思無邪的境界。 等將全文寫完之後,如同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樣,酣暢淋漓。 稍微歇息片刻打算開始寫第二題,第二題,五經題,李傑選的本經乃是《尚書》,明朝五經考試裡面考生可以在五經之中選擇一門作為本經,相當於現在的選修課,考試時五經題只需寫自己選擇的本經中的題目即可。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採有邦。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於五辰,庶績其凝。” 其出自《尚書·皋陶謨》,全篇記錄了皋陶和大禹的一次談話,主要討論以德治國,皋陶提出“九德”作為人的道德基本準則。 題目中的意思是,每天遵從三德的人,可以做卿大夫,每日能依從六德的,可以以國事託付,擔任諸侯;如果能把九種品德集中起來全面地實行,使有這些品德的人都擔任官員,那麼在職的官員都是德行出眾的人。大夫們互相學習效仿,官員們都盡職盡責,嚴格按照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