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說,不是一味來強調困難,&ot;無可奈何&ot;。相反,正是要在這樣的困難條件下儘可能地來試行了解曹雪芹這位令人無限傾倒、無限神往、而又&ot;可望而不可即&ot;的文學大師,藝術巨匠。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實在應當抱著&ot;高山仰止,景行行止&ot;的精神,努力朝我們的研究目標前進。正是在這樣的精神的鼓舞之下,才敢來嘗試這個工作:對曹雪芹這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作一下介紹。
然而,困難是客觀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在現階段還不能立刻都獲得解決。不向讀者說明是不對的。
不待說,空白點,我們不能憑空&ot;製造&ot;一些什麼去填補它;紛歧點,我們不能主觀武斷,都作出&ot;結論&ot;;不太懂的事物,更不能強不知以為知。遇到這類困難,似乎只應採取以下的辦法:空白的或模糊的,如果可能,不妨就某些跡象、線索暫時加以較為合理的推論或假定;紛歧的,可以把問題本身加以簡要介紹而附帶提供個人的評議和正面看法,藉資參考;不太懂的,可以暫付闕如,或提出來以待專家解答。
由此可見,介紹曹雪芹時,除了那些較為確切的事實以外,目前還不能盡免於--不能不容許著若干的探索性的、假定性的部分。這些,原該隨處酌加說明,但最好先向讀者一總交代一下。
在此以外,還有一種困難,就是:要了解曹雪芹,如果只就他本人所生活的那區區四十年的過程來看,就會有許多事情不易明瞭,大部分的問題難於解說剖析。因此,先要了解他的家世歷史,--而這和了解任何作家都必須知道一些他的家世情況的那個&ot;一般命題&ot;又並不完全相同。原因是,不僅曹雪芹的家世非常特殊,而且他本人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境遇上的變化,差不多都是一系列的歷史政治事件所牽連產生的後果,種因甚遠,牽緒頗繁,不由歷史尋其來龍去脈,就無法說明曹雪芹那些遭遇的意義,也就無法窺見曹雪芹的思想根源和精神面貌。
但是,要交代這些,包括百十年間的許多事件(連帶著清朝的很多典章制度)的發展演變,勢必成為辭費,讀者就可能感到講曹雪芹而講家世和講歷史的部分太多了,不免有些&ot;喧賓奪主&ot;。--這是一個&ot;矛盾&ot;,很不容易恰當解決。
關於這點,我想只好這樣:一方面,介紹家世和講歷史時儘量地簡要;另方面,也要求讀者諒解,我們並非是為了講這些陳言往事而講它們,是為了要說明曹雪芹的某一方面、某一問題而講它們,目的只在便於更深入而全面地直接瞭解曹雪芹本人並間接有助於瞭解他的小說《紅樓夢》。在本書中,我並把一些在敘述上可以較為&ot;獨立&ot;的章節特別分出去,降為&ot;附錄&ot;,放在卷尾,這樣,既可以&ot;儘早地&ot;直接介紹曹雪芹本人,也可以讓讀者補充理解那些前面敘說過於簡略的各種問題和關係,主次比較分明些。--不過,我還是要說老實話:如果你以為,除了&ot;曹雪芹&ot;三個字,一談別的,都是&ot;節外生枝&ot;,因而表示&ot;不感興趣&ot;,那麼你這種看待事物的方法,最好能適當地改變改變才好,因為,想了解曹雪芹這樣的文學家,特別需要把他放到歷史背景中去看問題,除了曹雪芹本身,&ot;以外&ot;的事情都看成是&ot;龐雜&ot;的閒文贅語,恐怕就不好講了。
和上述之點緊密關聯的另一點就是在行文時,有些地方感到單用抽象概念的話來陳述那些距離我們很遙遠的陌生事物,既覺空泛,又不易明白,因此有時引事例、借話頭,從旁來比喻襯託,希望可以更好地說明問題,這也只是幫助讀者理解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特別喜歡&ot;毛舉細務&ot;、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