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天掛石窟3 (第1/2頁)
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玄中子嗜茶,門生常為師父煎茶,也都精於茶道。
當時的茶,略與羹湯相類,與宋、明後世全然不同。
玄中子室內有一方石桌,旁有石鼎,專為煎茶之用,李藥師便在石鼎之下生起炭火。
唐代陸羽《茶經 有言:“其火用炭,次用勁薪。”
所謂“活水尚須活火煎”,乃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煎茶數百年積下的經驗。
炭火之外,其次可用桑、槐、桐、櫪等堅實細密的木材生火,絕不可用松、杉、柏、檜等含有油脂的木材。
否則油脂燃燒,升起濃煙,摻入茶中,則大損其味。
此時玄中子正在考校房玄齡功課。
房玄齡入師門不過數年,進境雖是奇速,但所問的問題仍不出書本範圍。
玄中子最重啟蒙,房玄齡所提的問題雖然淺易,他卻不厭其詳地解答。
玄中子花在這些小弟子身上的時間,竟是年長弟子的數倍。
李藥師一邊生火,一邊靜聽師父的教誨。
所謂“溫故而知新”,師父雖是回答房玄齡的疑問,李藥師卻也獲益良多。
他將炭火生起之後,便找茶餅。
西晉以來,極品好茶的產地即在豫州的西陽,荊州的武昌,以及揚州的廬江、毗陵,當時均不在隋帝國的疆域之內。
然而玄中子出身琅琊王氏,他族中隨晉室南渡的一支,是南方最有權勢的望族。
東晉名相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都是他族中的矯矯人物;而兩晉與南朝四代的皇后,有十餘位出身琅琊王氏。
因此玄中子所吃的茶,頗有一些是因親戚往還而得自南方的珍品。
李藥師開啟師父貯茶的箱籠,茶香登時溢滿全室。
他深深吸一口氣,讓茶香充盈肺腑。
他知道師父最喜歡毗陵茶,往箱籠中看時,果然有幾片毗陵茶餅,其中一片已用去一半。
毗陵在當時已有數百年產茶歷史,後世唐代的極品顧渚紫筍、宋代的貢品瑞龍日鑄、明代的仙品陽羨羅岕、清代的逸品獅峰龍井,都產於這一帶地方。
當時的茶,將嫩葉自茶樹上摘下之後,經過蒸、搗手續,拍成片狀焙乾,就成為茶餅。
李藥師取過那半片毗陵綠芽,在炭火上焙炙之後,再用石碾研成細末。
幹茶入碾,研磨之時發出極細微的碎聲,研磨之後成為湘黃色的粉末。
唐代詩人形容茶在碾中,其聲是“拒碾幹聲細”、“碾處亂泉聲”,其色是“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
李藥師雖然不曾讀過後人的詩句,但那碾茶時的視聽之娛,他早已心領神會。
當時的茶道,茶中多摻入香料與果品。
李藥師知道師父吃茶,常加茱萸、蘇桂兩味,天候陰寒之時另加乾薑,燥熱之時或加薄荷,春季有時再加橘皮,秋季有時也加松子。
他見石桌上還有一些幹橘皮,便將橘皮、茱萸、蘇桂分別置入小碟中,準備停當。
他又取過師父煎茶的石釜,先用山泉衝過,再注入清冽泉水,置於炭火石鼎之上。
隨即回到蒲團上跪坐,讓師父知道水已置於火上。
此時玄中子為房玄齡、魏玄成解惑,也已進入尾聲,師徒四人便移坐到石桌之旁。
李藥師請師父上坐,自己坐入主位,房玄齡、魏玄成則在側位侍坐。
此時釜中之水沸如魚目,李藥師拿過四隻青釉褐斑茶碗,取水溫碗。
當時茶色尚黃,盛在青釉褐斑碗中,玉青湘黃,相得益彰。
此時釜中之水湧泉連珠,李藥師盛出一瓢。
他見師父並沒有將橘皮移開,便將橘皮與茱萸、蘇桂一同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