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國軍潰退 (第2/3頁)
小墨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都是些豆腐渣工程,沒有一項符合標準,唯恐日本人的炮彈瞄不準,很多工事都是直接聳立在地表,甚至有些掩體連頂棚都沒有,準備迎接日軍戰鬥機的掃射。
國軍只能繼續後撤,12月2日,日軍佔領江陰要塞,南京門戶已經被開啟。
淞滬地區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國軍傷亡30萬左右,日軍傷亡6萬左右,這個資料是比較通行的講法,如果有更準確的資料來源,大家可以告知。
此戰最大的意義在於,使中國空前的團結,也使日本人空前的失落,鼓舞了中國人計程車氣,打擊了日本人的狂妄。
至於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老蔣肯定算頭一個,當斷不斷,三軍受累;主帥也算一個,籌備那麼長時間的對日作戰,居然沒有任何攻克日軍工事的辦法,典型的官僚作風;用兵也有問題,讓21集團軍和日軍四個師團硬槓,不到一天就損失過半,實在失策;當然後勤這些就不說了,無形中降低了國軍的戰鬥力。
事後蔣介石也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上海開戰以來,我忠勇戰士在淞滬陣地正與敵人以絕大打擊的時候,敵人以計不得逞,遂趁虛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這是由於我們對側背的疏忽,且太輕視敵軍,所以將該方面佈防部隊全面抽調到正面來,以至整個計劃受了打擊,國家受了很大的損失,這是我統帥應負最大的責任,實在對不起國家。
,!
老蔣講話總是情真意切,但從來不入腦,很快他又要犯錯誤了。
陳誠的一段講話比較含蓄,也比較客觀,算是對老蔣委婉的批評:戰略原是達成政略的一種手段,但是戰爭既啟,就應該以戰略為主,不能因政略牽制戰略。因為戰略獲得勝利的時候,政略的環境就可以跟著好轉;反過來說,如果戰略失敗,就是最初認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著惡化。這次戰略受政略的影響極大,乃是國家的不幸,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因為我國本來準備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關係。
由於國防工程是豆腐渣,根本起不到防衛的作用,南京門戶已經大開,厚厚的陰影已經籠罩在了南京上空,一群禽獸已經衝過來了。
日本在上海這麼個小地方,和國軍展開百萬級別的軍團大廝殺,居然沒有對華宣戰,對於是否宣戰這個問題,日軍大本營曾經吵得一塌糊塗。
日本政府肯定是想宣戰的,原因很簡單,宣戰以後才能名正言順的獲得被佔領地區的財政收入,比如關稅之類的,日軍窮兵黷武,四處征戰,開銷大的不得了,日本政府早就入不敷出了,對於這種能搞錢的機會,肯定不願意錯過。
軍方表示反對,原因也很簡單,宣戰以後,很多國家為了表明立場,可能就會停止和日本貿易,日本這個國家除了鹹魚,啥都缺,一旦中斷國際貿易,沒有了石油、鋼鐵和棉花,日軍只能拿著棍子作戰了,這也是後來為啥日軍發瘋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就是為了搶佔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
日本政府和軍隊吵成一團,裕仁看著不像話,乾脆把領導機構變更了下,成立了一個大本營,內閣成員和軍方大佬都網羅在裡面,規定打仗之類這樣的大事,由軍方決定就好了,政府只管執行,這樣的規定出來,國家大權基本就落在了軍方手裡。
1937年11月18日,日本軍方下達1號命令,公佈《大本營令》,日本最高領導機構完成了軍事化。
大本營設立以後,討論了下作戰策略,覺得華北日軍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給他們安排的重點工作是保持治安,順便打擊國軍殘餘部隊,至於共產黨部隊,暫時沒太考慮,就是這個沒在考慮範圍內的部隊,在後面8年的時間裡,讓日軍吃盡了苦頭。
在日本陸軍看來,需要重點提防的是蘇聯遠東軍團,應該在滿洲邊境上多派點軍隊駐守,裕仁表示嚴重同意,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