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曆史有幾千年,朝代有幾十個。而在這幾十個朝代中,公開賣官贖爵的只有兩個朝代:一是東漢末的漢靈帝;二是清朝。所謂的公開賣官贖爵,就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賣官買官是合法的,是正當的。前者的公開賣官贖爵,只是到了東漢末年才出現,而後者的公開賣官贖爵是貫穿整個清王朝。這裡只談東漢末年的賣官。
那麼,東漢末年為什麼會出現賣官贖爵的現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不談一下漢朝的官員的選拔方式。大家要知道,整個漢朝分“西漢”和“東漢”二部分。“西漢”的官員選拔,主要是由官僚們來推薦。那時候把推薦叫著“察舉”。按照現在人們的想法,既然由官僚們來推薦,那肯定是推薦自己的人,把自己的親朋好友全部推薦去當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果你這樣想就太幼稚了。“西漢”初期,這方面皇帝是抓得非常緊的,凡是官僚們推薦上來個人才,皇帝都要親自審查,不但要筆試,還要面試。現不合格的,馬上清退,而且還要追究相關推薦者的責任。皇帝認為,把一個不合格的人推薦給他,是對他極大的侮辱和藐視,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凡是把不合格的人才推薦皇帝的人,絕大部分都要受到重責,輕者被罵,重者丟官,有的甚至要掉腦袋。但是同時也出現以下意想不到的情況:由於皇帝嚴格把關,官僚們想舞弊(用人唯親)又鑽不到空子,於是,執行皇帝的命令時,積極性不高,常常不肯推薦。皇帝看到這種情況,覺得這些官僚們不是東西,不得不將他們痛罵一頓。在被罵過以後,這些官僚才著手推薦人才。在這種情況下,被推薦上來的人,基本上都是不錯的。所謂的不錯包含二點:一、凡是被推薦上來的人,都一定的能力和水平;二、由於皇帝有絕對的用人權,被推薦上來的一旦做官,基本上都對皇帝忠心耿耿,在他們心裡,皇帝才是他們最大恩人,一切聽皇帝的成了他們一生的人生教條。整個西漢王朝,由於皇帝有直接的用人權,文武百官對皇帝無不是敬畏有加。這對維護西漢王朝的穩定,起了絕對的、關鍵的作用。
西漢結束後,東漢又開始。東漢初的官員選拔方式,基本上延續西漢的那一套,表面上和西漢差不多,也一樣的叫察舉(推薦),也一樣的由官僚們來推薦,但是其實質已經與西漢不可同日而語。後者與前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有皇帝最後把關,而後者沒有皇帝把關。東漢的官員選拔,一直到任命,全由官僚們自己決定。用誰不用誰,全由官僚們自己說了算,皇帝不參與(是無法參與)。由於沒有皇帝參與監督,下面的官僚們在選拔官員的時候,無不是選拔自己的親朋好友。不管你有沒有才能,不管你品德如何,只要你是官僚們圈子裡面的人,都照樣有官做。歷史上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東漢初的官員選拔標準與西漢相比,作了一定的補充,其中有二條:一、要懂得感恩;二、要年輕。這二者是西漢所沒有的。所謂的懂得感恩,就是要知道報答。當時規定,凡是被推薦的人,一定要報答推薦者。至於怎樣報答,有一整套規則,其中有一條:被推薦的人一定要做推薦者的門生,對待推薦者要象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終身忠心耿耿,而且還要想方設法報答對方。至於第二條要年輕,是考慮到那時候由於醫學不達,人的普遍壽命不長,一般的活到四、五十歲就了不起了。在這種普遍人的壽命不長的情況下,官僚們在推薦人才的時候,當然要選擇那些年紀輕的,而且是越年輕越好,這主要是考慮到將來的報答問題。因為年輕越輕,就意味將來的報答就越有保證。如果推薦一個六、七十歲的風燭殘年的人去做官,說不定那一天就沒了,就得不到報答了。如果這樣,就意味著推薦人先前所化下去的投資就打了水票,這是推薦人不願意看到的。從上面可以看出,用人標準的增加,並不意味選拔人才就更公道。只能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