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悲啼不眠不食
[病案]林某,女,16歲。自幼性格內向,素性抑鬱,寡言少語,鮮有笑容。1958年11月間,因在外地工作後返家,突然情緒失控,悲啼不止,連續三日不眠不食,家人見狀甚為憂慮,遂請中醫診治。
醫者診視時,見林某形體羸瘦,面色蒼白無華,精神萎靡不振。患者常以手捧心,似有胸中鬱結之狀。醫者詢問其病情,林某卻神情恍惚,不知所答,只是悲啼不已,情緒難以自控。診其脈象,微細無力。
[治則]安神寧心。
[取穴]刺神門、內關,次日複診雲:針刺當晚即無悲啼,且能進食稍許,入睡數時。但終日痴坐不言,問之尚能對答數語,自訴心悸頭眩。繼取通裡、心俞兩穴以提神。針後當日下午即知飢索食,意識亦清。繼剛取通裡、大鐘,加足三里強壯,俱用興奮法。以後精神恢復正常,不數日恢復正常工作。
[評析]《黃帝內經》有云:\"心之華在面。\"此論不僅揭示了心與面部色澤的密切關係,更闡明瞭心在人體生理功能中的核心地位。今觀患者面色無華,蒼白萎黃,此乃心氣虛弱之明證也。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氣虛弱則神明失養,神不內守,以致出現心神恍惚、意識不清、狀如痴呆等症。更兼有悲啼不止、夜不能寐、食慾不振等表現,皆為心神失養之候。
細究其病機,心氣虛弱導致心神失養,進而影響五臟六腑之功能。心氣不足則血行不暢,面色無華;神不內守則心神恍惚,意識不清;心失所養則悲啼不止;心腎不交則夜不能寐;脾胃失和則食慾不振。此等症候,皆源於心氣虛弱之本。心氣虛弱,猶如一盞明燈,油盡燈枯,光明漸失,臟腑功能隨之失調,氣血執行不暢,終致諸症叢生。
治療當以養心安神為要,取穴精準,配伍得當。首選神門穴,此穴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具有提神醒腦、安神定志之效。再加內關穴,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具有寧心安神、調和氣血之功。二穴相配,一者提神,一者寧心,相輔相成,共奏養心安神之效。此外,可輔以百會穴,此穴位於頭頂,為諸陽之會,具有昇陽舉陷、醒腦開竅之效,有助於提升心氣,增強心神之功能。
此治法之妙,在於辨證精當,取穴對症。心氣虛弱為本,心神失養為標,標本兼治,故能效如神速。患者經此治療,面色漸復紅潤,心神安定,夜能安寢,食慾漸增,諸症悉除。此乃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亦為針灸取穴之妙用也。
古人云:\"治病必求於本。\"此案正是明證。心氣虛弱為本,治以養心安神,取穴精準,配伍得當,故能收效神速。此亦啟示後人,臨證當細察病機,明辨虛實,方能辨證精當,取穴對症,效如桴鼓。中醫之精髓,在於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唯有深入理解臟腑經絡之關係,方能精準施治,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心氣虛弱之病機,亦與現代醫學中的心功能不全、神經衰弱等病症相吻合。中醫透過養心安神、調和氣血之治法,不僅能夠改善症狀,更能從根本上調理機體,恢復心氣之充沛,提升整體健康水平。此乃中醫之獨特優勢,亦為現代醫學所借鑑與推崇。
綜上所述,心氣虛弱之病機,涉及心神失養、氣血執行不暢等多方面因素,治療當以養心安神為主,輔以調和氣血、昇陽舉陷之法。透過精準取穴、配伍得當,方能達到標本兼治之效,使患者恢復健康,重獲生機。此乃中醫之智慧,亦為後世醫者之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