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第2/3頁)
豐一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o;鴒原詩社&rdo;,據說&ldo;鴒原&rdo;二字出於《詩經&iddot;小雅&iddot;常棣》中&ldo;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難&rdo;句,後&ldo;鴒原&rdo;成為兄弟的代稱。我不會做詩,爸爸出些簡易的上聯,教我如何對下聯。
諸兄姐都離家後,我成了爸爸唯一課兒的物件。應該說這是福氣,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感到厭煩。好的詩詞文章容易上口,而且確實能引起我的興趣。但不是所有的都如此。記得勝利後在杭州爸爸教我屈原的《離騷》,最使我厭煩。什麼&ldo;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rdo;哪裡背得出!爸爸看我懶惰,便用鋼筆把離騷全部寫在摺扇上。時值夏季,他指望我每次揮扇時能讀一遍。這樣一個夏天下來總能背出。豈知我實在不爭氣,始終沒把它背出來。而且那把珍貴的摺扇也不知丟哪兒去了。不過,&ldo;課兒&rdo;在我身上畢竟起了很好的作用。小時候唸的詩詞到現在也不忘記。
星漢樓
羅莊離浙大所在的市中心大約有兩公里多,爸爸嫌每天走來走去太浪費時間,便在丁字口西南邊獅子橋附近的南潭巷租了熊家兩間房。遷居的時間,大約是1941年早春。這裡是兩層三開間的新樓,但樓下廳屋很高,上方沒房間。只有東西兩間的樓上才有房間。樓下西房不記得是作何用;樓下東房後來租給蠶桑研究所所長的弟弟蔡復綏夫婦和一女一子四口之家居住。我家則租了樓上東西兩間。這兩間北邊由一條高空走廊互通來往。這走廊下方,也就是樓梯的北邊,就是我家的廚房。樓下的蔡家後來成了我們家的好朋友。
樓上的東西兩房各隔為前後兩間。爸爸住東房前間,子女住後間。滿娘軟姐住西房前間,外婆媽媽帶著恩狗住後間。不過後來我們又在隔一段路的東邊租下了&ldo;趙老&rdo;家的一間平房,滿娘軟姐搬過去住過。
那時候,爸爸本擬讓我的姐姐哥哥們以&ldo;同等學歷&rdo;考浙大,但按規定必須有高三文憑。當時爸爸的老友劉薰宇先生正在遵義以南的修文當貴陽中學校長,便通融讓他們插入高三下學期,讀半年後取得文憑。又因成績優秀,被保送到浙江大學,到遵義以東的永興去讀浙大一年級上學期。所以家中少了好幾個人。
在熊家新屋,向南開窗可望見湘江,風景很好。有一天晚上,爸爸照例臨窗獨酌,但見月明星稀,與樓前流水相映成趣。他忽然吟唱起蘇東坡補寫的《洞仙歌》來。這首詩爸爸教過我,所以他一吟我就懂得。當他吟到&ldo;時見疏星渡河漢&rdo;時,反覆吟誦此句。就給熊家新屋冠上了&ldo;星漢樓&rdo;的樓名。酒後,爸爸欣然執筆,寫下了這三個字,託人去裝裱成橫披,懸掛在前房內。
我在豫章中學還沒唸完初一就患了副傷寒休學在家。那時我家已遷至這星漢樓。病癒後就靠請家教補習。後來到了重慶,靠爸爸的關係,我以&ldo;同等學歷&rdo;混進了大專。這是後話。
在星漢樓,有一次我穿著&ldo;童子軍&rdo;衣服(當時全國性的校服)在紙上塗鴉,被爸爸速寫下來,後來又畫成彩色畫,題上陶淵明的&ldo;雜詩十二首&rdo;中一首的末尾四句: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旁邊題&ldo;一吟十二歲畫像&rdo;,下邊是&ldo;卅年七月於遵義&rdo;及圖章。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