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第1/2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0 年代末歐洲危機與德意志民族統一運動的興起
1857 年的經濟危機使 1848 年革命失敗後一度沉寂的工人運動和民族運 動重新活躍起來。義大利人民首先起而反對奧地利統治。這本是義大利民族 統一運動的正義之舉,但法國的路易&iddot;波拿巴的插手卻造成了局勢的複雜化。 拿破崙三世為擺脫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困局,又目睹奧地利在奧爾米茨與 普魯士的不和,在克里木戰爭同俄國的結怨,因而決意趁機介入意奧矛盾, 把義大利的民族解放鬥爭納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擴張軌道。1858 年夏天,拿 破侖三世利用義大利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的錯誤路線,在法國避暑勝地普隆 比耶與撒丁王國簽訂了軍事聯盟條約。據此法國同意出兵 20 萬幫助撒丁驅逐 奧地利,建立薩伏伊王朝為首領的義大利國家;意割讓薩伏伊和威尼斯作為 代價,並同意在中意建立一個受制於法國的王國。1859 年 4 月 23 日,奧地 利上了拿破崙三世的圈套,向撒丁王國提出最後通牒,在遭拒絕後,26 日奧
與撒丁、法國戰爭爆發。 按德意志聯邦之慣列,奧地利只有在發生自衛戰爭時,才有權要求聯邦
的軍事援助。為此,維也納的權貴們不惜啟動一切宣傳機器,竭力將哈布斯 堡王朝的擴張目的溶化在德意志的民族利益之中,奧格斯堡的《總匯報》鼓 動說:&ldo;如果整個德意志不願在獨立的重要力量失敗以後毫無抵抗能力地躺 在強大的勝利者的寶劍之下,它就應該拿起武器支援奧地利。&rdo;他們蠱惑人 心地喊道:&ldo;應當在波河上保衛萊茵河&rdo;(波河在義大利境內,萊茵河在德 意志境內。)維也納的煽動並未能激起德意志的民族情緒,但戰爭的程序卻
直接牽動著這個國家的各階層力量。 普魯士趁機擴充套件勢力,執民族統一之牛耳。當時任普駐俄公使的俾斯麥
講得很明確:&ldo;要麼改變我們同聯邦的關係,要麼保證我們退出聯邦。&rdo;他 甚至直截了當地向攝政王獻策:&ldo;目前的形勢又一次給我們提供了大好機會, 只要我們讓奧地利同法國打得不可開交,然後把我們的全部軍隊開往南方, 把界樁裝在揹包裡帶走,要麼在博登湖畔,要麼在新教信仰不佔優勢的地方 把界樁重新插上。&rdo;威廉親王儘管沒有採納此策,但確是沒有坐失&ldo;大好機 會&rdo;。當奧地利向聯邦乞援時,普魯士便提出掌管聯邦軍隊指揮權為條件。 維也納洞察柏林想乘人之危樹自己在德意志的霸權。
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也動作起來,大小德意志派再度爭執。德意志的資 產階級此時依然把統一大業的希望寄託於普奧兩大強邦。大德意志派醉心於 奧地利對法意戰爭的勝利,建立一個從比利時、荷蘭和阿爾薩斯‐‐洛林到 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中歐大國。他們還把大德意志綱領稍稍作了一番修正。 前法蘭克福議會左翼激進派領袖弗勒貝爾提出一個計劃:改德意志聯邦為&ldo;帝 國&rdo;,擁有外交、經濟和軍事的決定權,組成一個三人理事會輪流執政,設 諸侯會議和國民會議;帝國應保證奧地利&ldo;屬國&rdo;的安全,保留維也納的獨 立宣戰權利。這實際上是透過擴大聯邦的權力達到抑普揚奧的目的。因為德 意志聯邦一直為奧地利所控制,而普魯士在其中僅有 1/17 的表決權。大多數 邦國(尤其是中小邦國)的資產階級,對這個 80居民操著外語的奧地利帝 國能有多少誠意和可能實現民族統一這一點是有懷疑的。他們更多的是主張 把德意志統一在經濟進步、政治&ldo;開明&rdo;、軍事強大的普魯士王國的主權之 下。目睹奧法在維拉弗蘭卡的攜手,更使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