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第2/3頁)
馬金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材和欺騙條令。欺騙方法本身並不神秘,關鍵是能否因時、因地、因勢、因敵靈活運用。孫臏以減灶計示弱,是因為他要誘敵來追,伏擊敵人。虞詡以增灶計示強,是因為他要拒敵追擊,擺脫敵人。兩種策略遇然不同,但都達到了目的。三國有諸葛亮&ldo;草船借箭&rdo;,唐朝有張遜&ldo;草人借箭&rdo;,南宋有畢再遇&ldo;張傘借箭&rdo;,目的都是騙箭,但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就戰爭中的虛實運用來講,不過是實而虛之、虛而實之、虛而虛之、實而實之、先實後虛、先虛後實這六種。但這六種策略具體運用起來卻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比如,實而實之是一種&ldo;以真隱真&rdo;的策略,其要旨是以巧妙的方法有意暴露自己的作戰意圖和情況,使敵按照&ldo;一骰的欺詐是以假隱真&rdo;的思路對我進行判斷,從而形成錯覺,上當受騙,事物就是這樣奇怪,越是直言不諱地粑真情告訴敵人,敵人越是不信,反而把它看成是一種欺詐。因此,使用這種策略常能達成&ldo;公開的欺騙&rdo;。在1805 年的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法軍經過一系列的謀劃形成決戰態勢後,拿破崙派人在陣地上大聲宣讀他發布的進攻聯軍的命令。在兩軍對陣的戰場上,誰會相信那高聲宣讀的命令是真的呢?然而正是這大膽洩漏&ldo;天機&rdo;的舉動,有效地掩蓋了&ldo;天機&rdo;,使聯軍錯誤地判斷了法軍進攻部署和企圖,迅速從已佔據的高地撤出,結果正中拿破崙的下懷,聯軍被打得大敗。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某師向三所裡實施戰役穿插,部隊一夜疾進115 華裡,夭亮時,離三所裡還有30 華裡,為了對付敵機的空中威脅,師首長命令全師去掉所有偽裝,沿公路成縱隊跑步前進。凡十架敵機在他們上空活動,居然把這支志願軍穿插部隊誤認為是從德川撤退下來的李偽軍,並通知三所裡守敵,準備了米飯、鹹魚、開水等,等待犒軍。就這樣,該師在敵機護送下,及時趕到了三所裡,先敵一步佔領了有利地形,堵住了敵人的退路,為志願軍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以上兩例都是成功地運用&ldo;實而實之&rdo;策略的範例。公開的欺騙策略使用起來仍然每每奏效,其原因就在於按照當時當地的情境靈活運用。諸葛亮智算華容道,劉伯承七亙村設伏,都是按兵法中&ldo;實而實之&rdo;的計謀來安排的,但妙處各有不同。諸葛亮妙在針對曹操深知兵法、多思善斷的特點,算敵之算,因敵而用謀;劉伯承妙在摸透了日軍的心理和用兵規律。由於日軍熟悉中國古代兵法,懂得&ldo;兵不遵常&rdo;的道理,斷定我軍不會也不敢在此再度設伏,而且日軍有一股牛勁,往往是撞了南牆都不回頭,加之前方需要軍械子彈和糧食被服急如星火,七亙村又是必經之路,所以重疊設伏大獲全勝。倘若伏擊的不是驕傲輕敵的日軍,而是力薄心虛的偽軍,或者還有其他路線可以迂迴,重疊設伏的策略就可能失敗。這些例項告訴我們,軍事欺騙並非哪一家的專利,準都可以使用,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能不能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同樣一種策略,用在此成功,用在彼失敗,問題不在於策略本身,而在於使用者沒有因情因勢活用。戰爭中,從來就沒有包打勝仗的錦囊妙計,軍事欺騙更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一切依時間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誰能靈活運用,誰就能取得成功。指揮員欺騙藝術之高下,往往在此分野。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