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港沉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軍隊埋伏於叢林草莽之中,佔據制高點,三年不動刀兵。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終於皇權在握。為進一步削減諸侯勢力,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陽謀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將各諸侯國例行的長子繼位,改為由長子、次子和第三子共同繼承家業。
一個看起來無足輕重的改變,為什麼舉重若輕地徹底根治了藩國隱患呢?
主父偃(卒於公元前126年),齊國臨淄人。大家不要搞錯了,主父是一個複姓,單名一個偃字。他早年學習縱橫之術,這在漢武帝時代是得不到重用的。直到公元前134年,他才因為大將軍衛青的舉薦,被漢武帝勉強拜為郎中。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因貪汙成性又被誣謀反,大儒公孫弘勸漢武帝殺之以安定民心,翌年被處死。
主父偃因深諳人性策劃了推恩令,也因人性而死於非命。
主父偃向漢武帝分析了古今諸侯國的異同:古之諸侯國土地不超過百里,而現在大的諸侯國土地千里,境內連綿幾十座城池,很容易擁兵自重,對抗朝廷,所以需要削弱他們的實力。但如果強行削減土地和藩軍,很快就會激起反叛。
削藩會反,不削藩也會反,主父偃的這個判斷,和前朝賈誼、晁錯的判斷差不多。現狀如此,該怎麼應對呢?
主父偃的意見和晁錯一樣,也認為必須削藩。但是他的方法和晁錯不同,晁錯是強削,主父偃是推恩。這個措施顯然稍微借鑑了漢文帝的相關政策。
諸侯王其實也面臨著和皇帝類似的難題。富貴人家,妻妾成群,子女也多,每個孩子都需要好好生活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同為親生骨肉,如果只由嫡長子繼承家業,其餘的子女卻得不到尺寸封地,這怎麼能彰顯仁愛孝道呢?因此,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頒佈詔令,命諸侯推廣恩德,把土地分割給其他子弟,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嗣則封為列侯。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正式頒佈推恩令,把一直讓自己頭疼腦熱的麻煩事甩鍋給了諸侯王:如果同意分封土地,諸侯國就會被越分越小,很快不再對朝廷構成威脅;如果不同意分封,不僅皇命難違,更麻煩的是,除了正妻和嫡長子,其他妻妾和王子們都不答應。同樣都是兒子,憑什麼親大哥能吃肉,他們卻連湯都喝不到?
想起兵反叛,那更是不可能的。諸王子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冒著殺頭的風險反對推恩令,拼了命去爭取明顯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呢?
這就是推恩令的妙處。
諸侯王只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吞,咬著牙謝主隆恩。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卻以推恩之名贏得了仁政之譽,還在事實上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樣的好事,簡直在夢裡都能笑醒。
但他不打算就此罷手。魚刺再小也還是刺,卡在喉嚨裡就該拔出來,否則遲早會紅腫發炎喉嚨潰瘍。很快,漢武帝又逮著了一個機會。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為平定四夷,派人招安南越國王。南越國丞相呂嘉不願歸漢,起兵殺死了南越王趙興和漢朝使者。漢武帝大怒之下,下令發兵征討南越國,同時詔令各藩國起兵相助。結果,諸侯無人響應。這就離了大普,相當於瞌睡了有人送枕頭,想殺人了有人把刀塞到手裡。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在消滅南越國並設定南海九郡之後,隨便找了一個理由褫奪了一百零六位列侯的爵位。沒人敢發表意見,他們犯錯在先啊,有什麼不滿的呢?
諸侯徹底老實了。只不過按下葫蘆浮起瓢,權力鬥爭歷來如此。皇權之外,還有相權,還有諸侯、外戚、宦官等各大政治勢力相互制約。
漢武帝之世,相權已被削弱,諸侯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