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港沉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孫中山先生堅持革命,最終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他將國家託付給陰謀復辟的袁世凱,他後悔不後悔?
袁世凱親手覆滅了清朝和封建王朝,他本來是代表進步的一方,但他卻開歷史的倒車,圖謀復辟當皇帝,他就成了那個要被討伐的鬼方。當革命軍以雷霆之力把他轟下臺後,孫中山先生的悔恨消失了,而且他即將復出,任職西南軍大元帥。
堅持下去吉利,悔恨消失。用雷霆之力討伐鬼方,三年後獲得大國封賞。
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返回北京後,兩人的關係有所緩和。光緒帝不再被軟禁於瀛臺,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再次臨朝,逐步恢復戊戌變法時期的新政,號稱力圖變法,銳意振興,只可惜國內資產階級革命迅猛發展,晚清變法不僅沒有產生太多實際效果,反而在愈來愈猛烈的立憲風潮中風雨飄搖,慈禧太后為之殫心竭慮,加上年事已高,身體越來越吃不消,建康狀況惡化。正當壯年的光緒帝也因心情鬱結難解,漸漸落下病根。
1908年10月14日,光緒帝病重不治,駕崩。此時,慈禧太后也已疾病纏身,她將兩歲多的愛新覺羅·溥儀過繼給了自己的兒子同治帝,同時繼光緒帝之嗣,扶立為皇帝,改年號宣統。
第二天,慈禧太后去世。
溥儀的親生父親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監國,他將袁世凱視為心腹大患,密謀剪除他。張之洞對此持不同意見,表示主少國疑,不宜無故誅戮大臣。另有一些實權人物也認為袁世凱羽翼已成,如果操之過急有可能激起兵變。
載灃退而求其次,以袁世凱患足疾為由,命他回老家安心養病。
1909年,張之洞病重去世。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連綿青山終究無法阻擋歷史長河滾滾流去。
從1894年,孫中山先生成立興中會開始,到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歷經十八年堅持不懈的民族民主革命,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中,古老的中國終於告別兩千年封建帝制,成立中華民國。
這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孫中山先生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為了徹底推翻滿清統治,在袁世凱逼迫末代皇帝退位後,孫中山先生無怨無悔地讓出了大總統之職。
然而,讓孫中山先生始料不及的事,袁世凱在北京接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解散國會,又透過約法會議修正《大總統選舉法》,使他成為終身制總統,並可將總統職位傳給子孫後代,從此開啟獨裁統治。
這個在滿清朝堂上成長起來的獨裁者,他的最終目標是復辟帝制。為此他恢復了卿、大夫等封建時代的官職,同時恢復了祭天祀孔制度。
在對外邦交上,袁世凱延續滿清政府慣例委曲求全、妥協退讓,全部承認歐美列強在華特權。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領土問題上巧妙周旋,確保中國領土沒有遭受更多損失。比如他簽訂《中俄蒙協約》,確保了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拒絕承認英國簽署的《西姆拉條約》,而將西藏問題暫時擱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袁世凱試圖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以免國家捲入旋渦。但是日本人如附骨之蛆一般,對它們的大陸政策和侵略中國抱有瘋狂的執念。
日本人在爭取到英美俄的支援後,對德國宣戰,奪取了原由德國佔據的中國山東膠州灣。隨後,他們以支援袁世凱稱帝為誘餌,擬定所謂的《對支政策檔案》,即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希望袁世凱儘快答覆。
袁世凱殘存著最後的理智。他當然能看出“二十一條”包藏的禍心,但一方面因為中國的弱勢地位和他的個人私心,他沒有理由拒絕日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