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借力 (第1/4頁)
正經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前市面上的電池技術,其電解質還是以液態或半液態為主,其優點是製備相對簡單,成本較低,但缺點也很明顯:長期使用或者遇到大電流的情況之下,液態的電解質會產生晶體結構,刺破隔膜從而導致短路。
而固態電池則完全沒有這種問題,加上更小的體積,更大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在控制住製造成本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取代現有的電池技術!
而解決了仿生結構和驅動電源後,李銘所說的第三項技術又完美解決了操控的問題。
在一些科幻電影中,除了類似變形金剛那種外星機器人之外,人類也製造出了巨大的鋼鐵機械人。
但是和那些具備著金屬機械身軀的智慧生物相比,人類在操控這些機械人的時候則要費力很多。
比如電影《環太平洋》中,想要操作巨大的機甲戰士,需要駕駛員在駕駛艙內做出相應的動作不說,還至少需要兩個人操作才行!
李銘所說的這種腦機互動系統,其實就是網上熱炒的腦機介面技術。
只不過現階段的腦機介面技術還遠遠不夠成熟,僅僅在動物身上做過實驗,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最多能夠做到讓人操作機械手臂和人握手這種簡單操作。
當下的這種腦機介面技術距離能夠投入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中,對於人體神經系統發出的訊號進行採集算是一個難點,但是更為難以解決的,其實是對採集到的訊號進行分析,並將之轉換為可操作的指令!
在進行相關實驗的時候,按照科學家們的設想,如果人類的大腦對單一的動作發出指令,透過神經訊號傳遞到肌肉組織,讓人體做出相同的動作,比如握拳等,每一次大腦發出的指令應該是基本一樣的。
然而,在實際測試後,科研人員發現,針對相同的動作,不僅不同的人之間,採集到的神經系統指令訊號完全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做相同的動作,兩次採集到的神經訊號居然也不一樣!
就像之前說的握拳的動作,同樣的人重複這個動作,大腦每次發出的神經訊號竟然不一樣,甚至沒有一點兒相似之處!
而就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神經訊號,居然會讓人體做出一模一樣的握拳動作!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科學家相信,這些完全不同的神經訊號中,肯定有著目前還無法破譯的相同之處,不然兩種沒有半點兒相似之處的神經訊號,怎麼會讓人體做出毫無二致的動作來!
而按照李銘的說法,他拿出來的這項技術不僅能夠克服對腦電波的訊號採集難題,更重要的是,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能夠讓這套系統掌握被採集者的行動習慣,從而解決因神經訊號差異而無法被準確解讀的問題。
一旦系統完成學習,就能夠在使用者看似千變萬化的神經訊號中,識別出具體的指令並下達給執行機構,這樣,就完美的解決了前面所說的操控問題!
不過,實現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李銘拿出來的技術是成熟可靠的,而不是像市面上那些小公司一般,為了拉投資而吹得天花亂墜!
現在的市場上,有些小公司的企劃書往往做的花團錦簇,把自己的專案包裝的天衣無縫,等到資金到手,專案開始實施之後,投資人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當然,按照張海濤對李銘的瞭解,他所說的這一切絕對沒有吹牛的成分,甚至沒準兒還有所保留呢!
不提李銘從小就非常靠譜的性格,就說前不久他拿出來的那款柔性玻璃技術,再把資料交給自己的時候,李銘還謙虛的和自己說這是無意間發現的“小竅門”,可能對趙立夫的處境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幫助”,拿到市場上去應該能賣點兒“小錢兒”!
而實際上呢,張海濤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