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聽到問話,朱塬合上手中的《請置河泊司書》,看向老朱,也帶著笑,說道:“祖上,從塬兒之前和您說過讓左相及百官都在開國後繼續忙起來免得爭惹是非的角度,這是一件好事。”
老朱微微挑眉:“照你意思,若不從這甚麼……角度,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難說,”朱塬微微搖頭,想了下,接著道:“祖上,對於經營海洋,我一直是有自己明確思路的,短時間內,捕撈海貨,為大明的發展和擴張提供更多資源,長期來看,這是為子孫後代開拓一份傳統土地之外的額外基業。另外,還有一些具體手段上,我將諸多沿海漁戶流民聚集在一起,不僅給了他們一份穩定生計,而且,我還傾向於未來將更多的生產成果給予他們,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勞動所得。這一切,依舊都是本著‘經濟之學’中的‘生產’和‘分配’之道,讓生產更豐富,讓分配更均勻。”
老朱認可地點點頭,略微遲疑,又笑著搖頭:“百室他每若做起來,確實不會有你這些個想法。”
其實能夠想象。
缺少核心理論支援的情況下,李善長等人只會走傳統那一套,將各地漁戶聚集起來,從本來還算自由的百姓轉為佃戶,甚至工奴,然後,就是壓榨。
這麼做,朝廷短期內或許收穫不菲,但時間長了,崩潰是小,更可能還會惹出大亂子。
而且,人事之外,就開發漁業資源本身,朱塬也不覺得李善長他們會遵從自己提出的可持續發展那一套,更可能不知節制地竭澤而漁。
這些如果發生,於國於民,都不會是好事。
這麼想著,朱塬繼續道:“祖上,我最近就在考慮,咱們得將經濟之學刊印出來,還需在金陵大學……嗯,應該是所有大學,都設立經濟學院,或者,將經濟之學作為學子必修……”
“不可……”朱塬還沒說完,老朱已經打斷:“……此等學問……此等學問……”
‘此等’了兩下,老朱一時間又卡住。
似乎……好像……確實……但,那等精妙學問,老朱實在不希望與人分享,更想只傳諸於朱氏子孫。
朱塬見老朱腦子裡的‘彎兒’轉了一半停住,便幫一把,說道:“祖上,您想想看,孔子若沒有弟子三千,就不會有儒家,若無儒家的道德禮儀,也就不會有華夏持續千年的民族凝聚力,若沒有了這份凝聚力,中原大地,現在可能滿是胡服蠻語,再沒有什麼漢家風華。這就是一個文化體系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塬兒去年就和祖上說過,‘道德禮儀’是一條腿,‘經濟之學’,我希望它能成為另一條腿,若想它成為另一條腿,就必須廣泛傳播,深入人心。”
朱塬的這番話,讓老朱想起最初來自徐達的那封信,‘儒家如無影之刀兵,護我華夏千年’,再有之後,朱塬的‘兩條腿’理論,這‘經濟之學’……想來,確實應該成為大明今後的另外一副‘刀兵’。
沉吟片刻,老朱終於點頭,隨即還是道:“這……如何做,咱還要仔細再斟酌斟酌。”
“這是一定的,祖上,我心中那一套完整的經濟之學並不適合全部展現出來,甚至,一些說法,連文字都不能留,今後只能言傳給咱朱氏子孫。至於挑選出來能夠廣泛傳播的,肯定都是很正面的利國利民的一部分。”
老朱回憶自己已經知曉的那些‘經濟之學’相關,不由好奇:“你……說一說,那些個……不適合展現?”
“比如‘分配’部分,祖上,我的構思中,‘分配’分為兩方面,‘制度層面的利益分配’和‘地域層面的資源分配’,此二者,塬兒皆從古語中擷取一段‘立本’之言,前者是《道德經》中‘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後者是《呂氏春秋》中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