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柳老七預測兩日內會起南風,保守了,三月十三這天的後半夜,南風便起。
只是有偏差,準確說是東南風。
如果運糧船隊靠近山東一段能有這風向,簡直絕配。當下出發啟程,東南風向就不是那麼適宜,西南更好。不過,萬事難以求全,朱塬只是個倒黴的穿越者,又不是某個打仗時連流星都能來助陣的位面之子。因此,有風,能啟程,就已經要感謝上天保佑。
於是諸事籌備越發緊湊起來。
話說,出海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答:祭祀!
第二天是三月十四,全天有風,卻也沒能立刻出發。
除了各種細節還在完善,關鍵一個,就是祭祀。不說現在,那怕幾百年後,無論是行商還是打魚,祭祀神靈祈求平安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已經算是一種文化。
再說回來,這年代,沿海居民祭祀的神靈很多,有諸位龍王,有海神娘娘,有觀音菩薩,還有一些曾經保一方平安的賢臣名將,比如唐末的吳越王錢鏐,因生前有過諸多保境安民之舉,死後也被東南各地建廟祭祀,奉為神明。
海軍都督府和營海司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覺得哪一位都不能怠慢,最終決定,先派遣官員趕往附近諸神祠廟分別祭祀,出發之前,再進行一次大型的合祭。
合祭,也是歷朝歷代在各種大型節日裡常用的祭祀方法。
畢竟天地四方、風雨雷電、山川五嶽、歷代賢明……如果一個一個來,別說一天,一個月都祭不完。
回到這個年代,總會對很多事情調侃幾句的朱塬這次也沒敢有一絲不敬,三月十四這天,朱塬特意換上了很少穿戴的正三品官帽袍服分別趕往定海城內的觀音寺和廣德王廟上香。
如此來到三月十五。
朱塬今天辰時初刻就已經起床,顧不得其他,隨意裹了一件衣服就衝到屋外。
還好。
風繼續吹。
早飯罷,朱塬與華高匯合,帶著兩大衙署並一干地方官員一起來到東門外港口,放眼望去,近期匯聚定海的各類船隻,大大小小,密密麻麻,遍佈整個甬江出海口。其中裝載了20萬石糧食的兩百多艘糧船已經全部在這兩日泊到了港口外圍,船頭也都朝外,整裝待發。
時間很緊。
根據營海司近期測算的精準潮汐時刻表,出發時間是己時七刻,換做後來,上午的10點45分。
這不是胡亂挑選。
己時七刻,是今日漲潮的峰頂,即所謂‘平潮’。平潮出海,一方面正是臨海水位最深之時,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船隻行進時出現擱淺觸礁等意外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海船趁著轉向退潮的水勢更快離岸。
招寶山下已經搭好了祭臺。
海軍都督府和營海司等各部主官抵達,出海前的合祭也正式開始,除了少部分需要值守不能離船的,其他這次將要出海的大部分官兵民夫都整齊列陣在祭臺前。
同樣一身正裝官戴的劉璉負責主持儀式。
首先是華高請神。
隨後,華高、吳禎、朱塬等幾位主官一一帶人給諸神送上祭品。
劉璉唸誦祭文。
肅穆的禮樂聲中,各部大小官員依次上香,至於普通士卒民夫,時間不夠,也只能忽略。再然後,祭臺下方,連帶周邊,數萬人一起跪拜,祈求諸神保佑此次出海平安。
最後,華高送神。
祭祀結束,負責此次運糧的官兵民夫依次乘坐小舟離岸登船。
朱塬一點時間也沒有浪費,趁著最後機會,繼續不停地招來各位負責人,各種詢問交代,儘可能確保沒有什麼遺漏。
等最後的天興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