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不生病衰老就能一直活著 (第1/2頁)
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
朱高煦撓了撓大鬍子,關於現在大明的土地制度,他倒是真不甚瞭解。
而知識淵博的李景隆,適時地接過話來,扮演好了朱棣交給他的捧哏角色。
“太祖高皇帝開國鼎業,定下的是繼承自宋元的土地制度,也就是兩田制。”
“大明的土地性質被分為官田和私田兩種,其中官田約120餘萬頃,大概佔七分之一,私田約720餘萬頃,佔七分之六,總體上是民田多官田少的格局。”
李景隆頓了頓,復又說道:“官田的主要來源,其一是繼承自元朝的官田,其二是對平定地方割據勢力時籍沒的田產......譬如平偽吳王張士誠的時候,便盡籍偽吳權貴所有田產劃為官田。蘇、松、嘉、湖地區的惡富民豪,大多也因連坐罪,被沒收了田產。”
所謂惡富民豪,嗯,其實就是自宋末傳承至元末盤踞在蘇、松、嘉、湖等府的本地士大夫家族。
“官田中除了皇室、藩王、勳貴等田產,還有屯田,分為軍屯、商屯、民屯,後兩者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全國各地的軍屯,太祖高皇帝規定每畝收租一斗,其他的便用於衛所官軍俸糧生活。”
“私田則由魚鱗冊統計,分總圖和分圖兩種。分圖以裡甲為單位,再以若干裡的分圖匯總為鄉為單位的總圖,每十年更新一次。”
李景隆思考了片刻,說道:“如果按第一點,生產糧食的全部資料,如耕地、耕牛、種子這些歸誰所有來算的話......大明的官田屬於國家所有,分給皇室、藩王、勳貴、軍隊使用,而私田則屬於農夫或地主。”
“第二點,生產糧食與擁有糧食的人相互間處於什麼地位,則是地主與佃農,以及自耕農,兩者皆有。第三點糧食最終歸誰分配,也根據第二點而產生。”
姜星火點了點頭,他說的很詳細,顯然是個有知識的公子哥,並非是單純的秦淮飄客。
而朱高煦此時,顯然對李景隆的態度也有了一些改觀。
朱高煦心道:“沒想到李景隆打仗不行,其他的東西倒是懂得還不少。”
“你說的很好,那我接下來按朝代的區別,簡要講講唐朝、宋朝、元朝的這三點,你們聽一聽,跟現在有什麼區別,由此來理解土地制度的演進。”
姜星火緩緩說道:“唐朝初期,關隴軍功貴族集團,繼承了自西魏、北周、大隋以來的均田制,適應隋末戰亂後人口銳減的情況;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導致藩鎮做大,為了減少百姓負擔同時也是為了高效收稅,進行了兩稅制改革......總體來說,唐朝的土地制度是由國家所有,逐步過渡到地主與自耕農所有,最後過度到大地主所有,稅收制度也隨著土地制度的改變而改變。”
“到了宋代,由於寬鬆的經濟政策,不抑制私人土地兼併,因此國家所有的土地大幅減少,土地制度基本以地主所有為主,自耕農所有為輔。”
“而正是因為土地制度的原因,地主會竭盡全力進行土地兼併,必然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
“所以王安石實行了青苗法,試圖從‘生產資料’方面補助自耕農,抑制土地兼併。”
“但是很可惜,王安石面對的是整個地主階層的反對,哪怕王安石不敢改變‘生產糧食與擁有糧食的人的相互地位’,‘糧食最終歸誰分配’這兩個點,但觸碰地主階層利益的改革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至於元代,元代在土地制度上實行兩田制,稅收制度上實行包稅制,滿足了蒙古貴族階層利益後,任由漢人士大夫地主對百姓敲骨吸髓,根本不去觸碰地主階層利益,而最終被壓榨的自耕農階層大片失去土地,必然會起義,沒什麼好說的。”
姜星火最後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