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第2/3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89 英 國 613000 6064 3400 4598 俄 國 740000 4250 2106 870
沉重的戰費負擔,加劇了對國內人民的搜刮;國民經濟的軍事化,極大
地破壞了城鄉的生產力;英國的海上封鎖,切斷了德國向外獲取原料和糧食 的渠道。德國出現經濟恐慌。
糧食和食品匱乏。大戰之初德國還能從比利時、丹麥等國掠奪糧食。一
年後,當局不得不實行定量配給。1915 年實行麵包憑證供應,柏林每人每週
2000 克麵包或 1400 克麵粉,兒童減半,嬰兒不供應。到 1916 年冬,連最低 標準的糧食、食品供應也難保了,蔓菁成了主要食品,人們把這一年的冬天 譏之為&ldo;蔓菁之冬&rdo;。隨之而來的是黑市猖獗,投機盛行,糧價和食品價格 猛漲。同戰前的一年相比,每公斤馬鈴薯從 7 馬克 6 分尼漲至 13 馬克 4 分尼, 黃油從 269 馬克漲至 532 馬克,小麥粉從 48 馬克漲至 92 馬克,大麥從 42 馬克漲至 102 馬克。1917 年德國的糧食產量僅為戰前正常年景的一半。人民 忍飢挨餓,怨聲載道。
工業原料嚴重短缺。儘管德國自己有豐富的煤鐵礦,但多數的工業原料
均依靠進口,鎢、鉻、銻、鎳、鉛、錫、錳等貴金屬,硝酸鉀、硫、橡膠、 油脂等化工原料,棉、毛等紡織工業,更是完全依賴外國。如今,隨著每天 成百噸、成千噸的鋼鐵在戰場上傾瀉,軍工生產成倍增長,從國外進口的渠 道一條一條地被堵死,原料的供應日顯枯竭。雖然大力開展研製代用品,如 紡織纖維、人造橡膠,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到後來連紡織品下腳料、廢 紙張、甚至教堂鍾和門把手都被收集起來以應軍需生產。民用需要則受嚴格 限制。
勞動力不足。兩線作戰,使德國的兵力損傷甚大,官方統計,到 1916
年 2 月中旬,已戰死 67 萬人,受傷 164 萬人,被俘或失蹤 323 萬人。源源 不斷的兵力補充,又加劇了國內勞動力的緊張,不少工廠開工不足或停工, 一些工廠只得依靠婦女、兒童、殘廢者和俘虜作為勞動後備力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