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第2/3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上述較大的政黨外,在蘇佔區,1948 年成立了&ldo;民主農民黨&rdo;和&ldo;國 家民主黨&rdo;,前者以農民、同農業有聯絡的職員和知識分子為基礎,後者以 中等階層為基礎。在西方佔領區,一部分前天主教中央黨人恢復了中央黨。 原&ldo;德意志漢諾瓦黨&rdo;改組成&ldo;德意志黨&rdo;。地方政黨有&ldo;巴伐利亞黨&rdo;等。
四國佔領時期的德國經濟概況
1944 年 9 月,美國財政部長小亨利&iddot;摩根索提出處理戰後德國的方案, 稱&ldo;摩根索計劃&rdo;。計劃設想在政治上肢解德國,經濟上削弱德國,強調剝 奪德國的工業,使它成為農牧國家。計劃遭到美國國務卿的反對,他認為肢 解、削弱德國有利於蘇聯,不利於美國。1945 年的波茨坦會議確定了處置德 國的政治、經濟原則。根據&ldo;波茨坦會議&rdo;精神,蘇美英法四國管制德國的 經濟原則主要是消滅壟斷組織和限制工業發展消除軍事潛力等。
1946 年 3 月,盟國管制委員會透過了&ldo;限制工業計劃&rdo;,規定德國的工 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 1938 年水平的 50‐55,全國生活水平降低到 1932 年 的水平。該規定把德國工業分為三類:造船業、飛機製造業、無線電器材制 造業、軸承製造業、重型工具機製造業、拖拉機製造業、合成燃料生產、丁鈉 橡膠等 14 項可直接用於軍事目的的工業要予以禁止;化學工業、鋼鐵工業、 電氣工業和汽車工業等 12 項能夠用於軍事但基本上還是民用的工業要加以 限制;沒有任何軍事意義的工業則聽任自由發展。當時西方國家儘管已放棄 了&ldo;摩根索計劃&rdo;,但仍然希望出現&ldo;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rdo; 的局面。根據&ldo;限制工業計劃&rdo;的規定,西方佔領區預計要拆除 1800 個工廠 企業。然而,隨著美蘇冷戰的興起,西方國家的對德政策略有轉變,為了將 西部德國改造成&ldo;遏制&rdo;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他們開始停止削弱西佔區 的政策。1947 年 8 月,美英兩國發表&ldo;修正的工業限制計劃&rdo;,規定允許兩 國佔領區的工業水平提高約 1/3‐2/5,使其允許的工業生產能力達到 1938 年水平的 70‐75。與此同時,兩國開始調整佔領區的經濟政策,重點恢復 基礎工業的生產能力。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從 1947 年起西方佔領區的經濟 狀況開始有所好轉。如以 1936 年德國工業生產指數為 100,1946 年美、英、 法佔領區的指數分別為 41、34、36,而蘇佔區為 44,到 1949 年,美英佔領 區達到 86,法佔區達 78,蘇佔區為 68。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