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第1/3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分歧。馬爾克斯、舍費爾和貝洛等歷史學家認為,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 沒有大的錯誤,一次大戰主要是德國的敵人造就的。這些歷史學家頌揚國家 和實力,把戰爭和佔領看作是民族發展過程中受歡迎的現象,對民主與共和 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而另一些著名的歷史學家如邁內克、翁肯和欣策則轉而 同民主派歷史學家如格茨、特勒爾奇和邁爾抱同樣態度,反對把威廉德國理 想化,認為帝國的垮臺是由一連串悲劇事情引起的,體現了德國歷史的延續 性。
20 世紀前半期,歐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思想大變革,德國則在其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 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德國經濟走向繁榮,政府對科學 研究的資助也大幅度增加,各實驗室獲得了所需的資金,科技人員又成為社 會的重要一員。
物理學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繼普朗克發現光電發射‐量子‐光子的規 律,從而確立了量子力學的理論後,愛因斯坦又創立了相對論。與此同時, 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紛紛匯聚到德國。20 年代中期,愛因斯坦開始 致力於場論研究,青年物理學家則紛紛開拓新的領域,如布羅格利研究物質 波,施勒丁格爾致力於波動力學,並於 1933 年獲得諾貝爾獎,海森貝格探索
測不準原理,於 1932 年獲諾貝爾獎,博爾致力於互補性原理。 化學方面的進展從整體上說較為遜色,但其中有機化學方面的成果不容
忽視。內恩斯特進行了物理化學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埃爾利希發明瞭現 代化學療法。雅默斯、弗蘭克、維蘭德和溫道斯先後在 1926、1927 和 1928 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們的重大發現對藥理學和合成材料生產很有實用價值。 在心理學方面,德國興起了&ldo;形態心理學&rdo;(即&ldo;格式塔心理學&rdo;), 其基本原理是&ldo;一個整體大於其各個部分的總和&rdo;,因此認為追求一個&ldo;完 美的格式塔&rdo;(完形)或模式、結構是大自然的一個基本規律,只要找到現 存環境下可以達到的最簡單、最有規律、最對稱的結構就是很大功勞。該學 派的著名心理學家韋特海默曾對意象的心理活動等進行過有趣的試驗;屈勒 在大西洋迦納利群島和非洲度過戰爭歲月,在那裡研究過黑猩猩的行為方 式;科夫卡從自己和韋特海默的研究中得出結論,正好與當時&ldo;測驗心理學&rdo; 中佔主導地位的原子論傾向相反。在形態心理學崛起的同時,心理分析法在 德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到 20 年代,柏林已取代維也納和布達佩斯成為這個
新學派的中心。 隨著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教育領域也開始了民主化程序。魏瑪時期教
育領域的民主化程序在中小學和高等院校有著不同的內容。 中小學首先面臨學校非教會化問題。十一月革命前,德國除巴登和黑森
之外,小學絕大部分是教會學校,地方和區一級的學校監督權也多半掌握在
神職人員手中。魏瑪共和國建立後,大部分小學教師要求取消神職人員對學 校的監督,並以不分教派的學校或非教會學校取代教會學校,社民黨人和資 產階級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在魏瑪制憲會議上, 社民黨主張建立非宗教學校,不開設宗教課,民主黨主張建立教派混合學校, 即宗教課程分開上的公共學校,中央黨則要求保留教會學校。各派力量妥協 的結果,魏瑪憲法宣佈廢除神職人員對學校的監督,規定宗教信仰絕對不能 成為學校錄取學生的標準,但允許地方上建立教會學校。憲法頒布後,全國
約 4/5 的小學仍保留其教派性質,在巴登和黑森兩邦,則仍以教派混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