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農商立國 (第1/4頁)
四月的枇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通州試驗田初見成效的時候,各地也傳來了喜訊。
"殿下,南京那邊的農學堂已經建好了!"黃珀興奮地報告,"而且已經開始培養第一批學生。"
朱雄英正要說話,又一個信使匆匆而來:"報!西域來信!"
原來是朱棡和朱慡傳來好訊息,說是當地的棉花種植很成功,而且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灌溉方法,能讓水分滲透得更均勻。
"真是雙喜臨門啊。"藍玉笑道。
朱雄英卻沒有太過興奮,反而陷入了思考:"現在各地都有了進展,是時候把經驗總結一下,準備大規模推廣了。"
"殿下的意思是?"
"召開農業大會。"朱雄英說道,"讓各地的農學堂代表都來京師,交流經驗,統一標準。"
這個提議立即得到了眾人的支援。很快,一份詔書就發往全國各地,命令各地農學堂派代表進京,參加為期一月的農業大會。
同時,朱雄英也給朱允熥去了一封信,讓他也派人來參會,帶來東瀛的農業經驗。
一個月後,京師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的農學堂代表齊聚一堂,還有不少地方官員和鄉紳也聞訊而來。
大會在通州試驗田舉行。朱雄英親自主持,朱元璋也來觀摩。
"諸位,"朱雄英環視眾人,"今天召集大家來,是要把咱們這幾個月的經驗總結一下,然後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在全國推廣。"
說著,他示意黃珀展開地圖:"我們現在有三個重點:東瀛水稻的種植技術,西域的棉花種植法,還有各地的水利工程。這些都是要統一標準的。"
接下來,各地代表輪流發言,分享自己的經驗。南京農學堂的代表說,他們改良了水稻品種,產量提高了三成。西域來的人則介紹了他們的地下水道灌溉法。
最讓人驚喜的是東瀛派來的代表。他們帶來了一種新的農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種效率。
"好啊!"朱元璋聽得連連點頭,"這些經驗都要好好記錄下來,編成書,發到各地去。"
朱雄英補充道:"不光要編書,還要派人實地指導。各位回去後,要選一批學生,專門負責推廣工作。"
正說著,外面又傳來訊息:"報!北方各地派人來學習抗旱技術了!"
原來今年北方果然鬧旱災,但通州試驗田裡種的東瀛水稻和本地改良品種都長勢良好。這訊息傳出去,立刻引來了北方各地的關注。
朱雄英立即安排:"讓他們也參加會議,多學點東西回去。對了,給他們準備些種子,明年開春好種。"
大會持續了整整一個月。期間不僅交流了技術,還討論了很多具體問題。比如如何說服地方大戶支援改革,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如何解決資金問題等等。
最後,朱雄英總結道:"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進入全面推廣的階段了。記住,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要腳踏實地。"
散會後,朱元璋把朱雄英叫到身邊:"雄英,你辦的不錯。不過有件事要提醒你。"
"皇爺請說。"
"這次來的人裡,有不少是地方大戶的子弟。"朱元璋意味深長地說,"他們回去後,肯定會參與農田改革。你要想辦法,既要用他們,又要防著他們。"
朱雄英明白老爺子的意思:"孫兒知道。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把他們的利益和農業發展綁在一起。"
"對,就是這個道理。"朱元璋點頭,"另外,朕聽說有些地方官員對這事不太支援?"
"是有這種情況。"朱雄英說道,"有些官員覺得農業改革太麻煩,影響他們收租子。不過孫兒已經想好了對策。"
"哦?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