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5頁)
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列為軍事訓練科目。史稱“黑王子”的拍納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帶領泰國人民解放了緬甸佔領下的暹羅,光復了大城皇朝。經過連年的戰爭,拍納黎萱深知要想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支勇敢善戰,武技高強的軍隊,便特將拳術列入軍訓科目,名為“奔南”。
第三十四章 泰拳(3)
“奔南”為暹羅土拳,兇狠毒辣,招式包括有頭撞,口咬,拳打,腳踢,蹬踹,掃絆,肘擊,膝頂,肩抵,臂撞。推拽,抓捏,壓打,摔跤等無所不有。全身任何部位,可用則用,是一種用於實戰的拳術。古代泰族士兵練習拳術後,無不強悍勇猛。公元1661年至1708年,“虎王”拍佛陀昭時代,是泰拳發展的鼎盛時期。舉國上下,都傾心於拳術。在格鬥形式上,最初拳師以條狀馬革纏捆雙拳,進行格鬥。其後,改用麻繩纏拳,即所謂“纏麻”式拳鬥。以後又有用棉條纏拳。棉條表面可以用混有石屑的粘液浸泡,使相表面更加粗糙;大大增加了殺傷力。拳師在格鬥中,常常被打得皮開肉綻,血流滿面,其狀慘不可睹。當時的拳鬥活動,在1687年法國皇帝派遣的特使,西蒙。盧比爾所著的《暹羅王國》一書中,有所記載:“大城王朝節日盛會中,節目多姿多彩,有角力家與用肘腿搏鬥之勇士演出。拳術比賽進行時,彼輩以三四匝麻繩捆護手掌,代替寮國(高棉)人在同式樣之角鬥中所用的銅環。“虎王”本身酷愛技擊,並親自整理、終結日趨繁雜的拳術,形成泰拳的基本體系。今天的一些泰拳技術沿用“虎王”總結的格鬥體系。“虎王”還常常喬裝打扮,以貧民的身份參加佛寺盛會中的擂臺賽。與內地拳手對陣,連勝兩戰,成為泰拳史上的佳話。據緬甸的史料記載,在大城王朝末期,泰拳名師乃克儂東,在緬甸軍隊攻克大城時被俘,囚於緬甸。公元1774年,緬甸王猛拉在京城仰光為大佛塔加頂舉行慶典,盛會中,安排一場泰緬拳師的比武。乃克東被迫與緬甸武士做御前較技,竟連克緬甸高手高手九人,使緬王感慨萬分:“泰拳師武藝非凡,以匹夫之勇,竟連破九人,至十人莫敢與敵,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輩當可免喪邦之痛。”本世紀五十年代,在皮猜。軍拉窪匿警中將的提議下,將乃克儂東揚威緬甸之日(三月十六日),定為泰國拳師節。青年拳師乃通裡,綽號“白牙”,自幼酷愛武術,成年後,四處尋訪名師學藝,並挑戰各路高手,被譽為武術奇才。公元1762年,乃通裡赴嗒府舊城的萱芒瑪國作拳術比賽,先挫嗒城名師乃豪,獲得鄭皇的賞識,再命其和禁軍拳師乃墨比武,又獲勝,被封為“鑾披猜”。乃通裡一生追隨鄭皇東征西討,衝鋒陷陣,浴血沙場,戰至劍斷馬翻,還能奮勇殺敵,凱旋而歸,為泰國收復失地,爭取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名留青史。在今天的程逸府署廣場,依然屹立其銅像,被史學家譽為“斷劍名將”。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泰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影響。西洋拳擊於1912年傳入泰國,其比賽的形式和技術,逐漸被泰拳採納並應用。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十五章 泰拳(4)
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師後,為了安全,“*”式泰拳比賽開始採用,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纏麻”式拳賽,比賽回合也陸續減少到五局。1937年4月1日,泰國政府教育體育廳首次頒佈了鈦全競賽規則。至此,全國擂臺比賽的制度和形式,終告完善統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泰國受到戰亂的影響,泰拳比賽也一度蕭條不景氣,數年間,僅在內地佛寺盛會時偶有拳賽進行。大戰結束後,著名的“叻喃隆拳場”竣工,泰拳進入現代標準競技。各地拳師紛紛進京,為名譽和財富大顯身手,使拳臺空前活躍。1956年,“倉披尼拳場”建成將,進一步推動了泰拳的發展,為泰拳開闢了新的局面。泰拳由民間傳統武技演變成現代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