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要不要去採購科 (第2/2頁)
烤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麼多?什麼特等品還是四級品,通通裝進麻袋打包帶走。
這又導致了中藥材賣到醫院後,醫院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分類丶重新炮製,但這裡面的消耗和損失也只能醫院自己承擔。
你不能指望不專業的人會有多少責任心不是?
如果僅僅是責任心的問題還好說,至少你藥材還買得到。
像解放前的中藥鋪,備存的中藥材一般在300種到500種之間。
到了解放後,像寬街中醫院這種頂級醫院,因為各個醫生使用的偏方秘方很多,所以需要的藥材非常廣泛,數量達到了700種左右。
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經營的藥材品種只有105種,不僅僅是種類少丶質量差,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數量出問題了。
供銷社向藥農們收購,那都是有指標的,要1000斤就1000斤,多一斤都不要。
可是臨床不是這麼回事呀,病人是在動態隨機增減的。
或許某味藥材今年一千斤夠了,可是明年病人多了,臨床使用量增加了,醫院需要兩千斤,可供銷社只能提供一千斤,剩下就是缺口,這就產生了矛盾。
同時中藥材是小土產中品種繁多丶地域性強,分佈在全國各地。
與糧丶油丶棉等大宗農產品相比,經濟價值雖小,產地分散,可替代性差,採購複雜,往往需要遠距離跨區域貿易。
供銷社要統管全國商品,哪有時間和那麼多人手來專門為你醫院服務?給你多少你就用多少,沒時間對付你。
醫院沒藥,這就尷尬了。
名中醫開出一張方子來,缺這味藥,缺那味藥,這還怎麼看病呢。
對於某些特殊藥方來說,少一味藥效果就是天差地別。
針對這種供需矛盾,政府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畢竟供銷社太龐大了,要負責整一個國家的商品流通。
五十年代也有醫藥公司,但這時期的醫藥公司主要還是西藥和醫療器械,並不涉及到中醫中藥。
怎麼辦?
用哲學的話說: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產生了矛盾。
於是上級就給了一個政策:開放藥材自由市場。
就是你中醫院,可以用醫院的名義自己去採購你需要的中藥材,可以直接跟各類藥農合作社和地方供銷社下定單採購。
當然也不是徹底自由,你只能公家對公家,不能公家對私人,或者私人對私人。
於是醫院的「採購科」由此成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