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透過乾隆皇帝的智慧,我開始理解“和諧發展”,這個出現在中國人意識當中的新術語。不同於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意味著全部所有的發展,在經濟、環境和社會各個方面普遍綜合平穩,亦即處於“和諧”的平衡狀態。這表示:在人類福祉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平衡、在中國城鄉和不同地區人民的需要和福利供給之間保持平衡。這與我在本書中所提倡的真實財富模型驚人地一致。
*主席和*總理提出,中國要“全面建設小康(或適度富裕)社會”。這個中國理想社會結構的新藍圖來源於孔子的哲學。“小康”一詞的字面意思是“適度富裕”,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比“富裕”稍差,但比自己內心所希望得到的要好。普通中國人把“小康”看成是“擁有足夠的財產而自給自足”或“經濟舒適並脫離飢寒交迫的生活”或簡單地定義為“閒適的富裕”。
適度(小康)社會的概念與西方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具有共性,即經濟發展能夠“滿足現在的需要,並且沒有危及後代滿足他們自己未來需要的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或許可以定義為,一個繁榮的建立在可恢復的福利經濟概念基礎之上的社會。儘管許多西方國家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但還沒有國家採納福利測度系統或類似真實財富模型的福利指標或GPI核算方法。大多數西方國家繼續關注持續的經濟增長、日益增多的物質財富、GDP發展,但尚未顧及這樣的事實,即這種增長所需要的付出註定要累及生態和社會的福利,並由此付出代價。
中國有機會按照小康社會與和諧發展的思路,率先建立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模型。在這個模型裡,把滿足所有中國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想法作為根本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物質財富的積累。
實現小康社會的主要挑戰在於,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增加人均GDP,而是要把整個中國的整體生活水平考慮在內,並在全國範圍內均勻地進行分配,以減輕現有的城鄉家庭之間和沿海與內地家庭之間的差距。小康不僅表示物質享受,而且要在各個方面和諧發展,比如城市化、促進教育、重塑社會階層結構等諸多方面。換言之,小康社會要關注所有公民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福利方面的改善和持續發展。小康發展模型要“以人為本”,圍繞消滅貧困、促進教育、改善健康,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而發展。
在“和諧發展”的旗幟下,中國能夠為世界展現出一條不忘環境責任的、經濟發展的平衡之路。這包括採納“綠色GDP核算”和來源於孔子“小康思想”、和諧發展的小康指標。
經濟發展應該注重適度和節儉的想法,在西方几乎被全部置之腦後。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大多數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百唱不厭的頌歌。我經常提醒我的聽眾,適度這個優點是古代希臘哲學的核心。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把西方文明的四個基本優點定義為:勇氣、正義、智慧、適度。13世紀天主教神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也曾提到,美好生活所必需的,首先是物質需要的滿足,其次就是善良的行為。。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文版序(3)
我還提醒我的聽眾,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托馬斯·傑斐遜曾經說過,一旦達到物質滿足的程度,美國人就應該把注意力投向幸福和最終啟迪。今天,美國經濟搖搖欲墜,在無法償還的金融債務的海洋中垂死掙扎,卻還保持著對於不計成本發展經濟的偏愛。有些人將此稱為“資本主義的癌症階段”。這個體系的經濟信念,建立在人類天生自私而貪婪的基礎之上,並且對物質財富的慾望沒有止境。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忘掉了傑斐遜的教誨:追求幸福是每個美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很少有經濟學家注意到,儘管美國的人均GDP在穩定而引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