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孝王時封非子於秦邑(後世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為周附庸。同時接受申侯的要求,讓非子同父異母兄弟成繼承其父大駱的酋長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親是申侯之女,申的這一支對西戎部落有重大的影響,與周也保持較密切的關係,大概是姜姓申國仍居隴山地區的遊牧部落,當他們與周為敵時,稱為申戎或姜氏之戎。
周夷王時,命虢公伐太原之戎,獲馬千匹。周厲王時,西戎殺秦仲同族,即居於犬丘的一支大駱的後裔,王命伐戎,不克。周宣王四年,使秦仲伐戎,失敗被殺,宣王召秦仲之五子,予兵7000破戎,西戎稍卻,秦遷居犬丘,周封秦仲之長子為西垂大夫,即秦莊公。
宣王五年,獫狁,即犬戎。侵周至涇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築城於朔方,尹吉甫擊敗獫狁,逐至太原,一時西戎臣服。宣王三十一年,遣兵伐太原之戎,不勝。三十六年伐條戎、奔戎,敗績;三十八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戎人滅姜侯之邑;宣王三十九年,王伐申戎,戰於千畝(千畝為周王之籍田,距鎬京不太遠),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宣王敗後“遂料民於太原”,也就是穆王遷戎於太原,在鎬西北,實際上是周之遠祖在涇水上游與戎狄部落雜處的地區,有別於山西太原。戎人所滅姜侯之邑(姜氏城),是姜姓之封於周原境內者。《水經·渭水注》“岐水又歷周原下,水北即岐山矣。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
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與申侯聯合,攻殺周幽王,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後不知所蹤,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迫使周王室東遷。
在月氏的南部的深山老林裡廣泛分佈著羌族各部落,東南邊是西戎諸部,但昔日的西戎八國已經被秦國滅了六國——大荔之戎(公元前461年國滅,前338年族滅)、狄戎(公元前384年)、緄戎(北遷匈奴)、綿諸(公元前395年)和豲戎(公元前361年)。現在只剩下朐衍國、烏氏和義渠國。
西周初年,朐衍氏族從綿諸族中分離出來,前往了後世寧夏靈武縣東南一帶生活,活動範圍主要在後世陝西、寧夏、內蒙古交界一帶,為西戎八國之一,後建都城於後世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一帶。直至秦統一中國後,朐衍國滅,部分北遷入匈奴。
烏氏國產生於西周末年,生活在後世寧夏六盤山東面的平涼縣附近,和其他西戎一樣,大概也是吐火羅人同黃河上游的源出漢藏語系的氐羌人混合在一起後產生的新民族,相比其他西戎來說,它滅亡的時間比較晚,到了戰國末年才被秦國攻滅。
在公元前 457年,也就是周貞定王十二年、秦厲共公二十年的時候,秦厲共公帶領軍隊攻打綿諸戎。到了公元前 395年,這一年是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秦國把綿諸戎攻滅了。從那以後,綿諸就慢慢跟秦人融合在一起。到了西漢,這裡改稱設定為綿諸道。西漢的綿諸道,屬於天水郡。
東周初,大荔戎沿洛河進入大荔縣境內滅掉同國,築王城,建大荔戎國,臣屬於晉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在芮、同二國的基礎上設“臨晉縣”。這裡在戰國早期成了秦魏兩國的你來我往之地。
狄戎是北狄一支,原居山西、陝西間,後隨周族西遷至渭水流域。秦繆公時列入“西戎八國”,服於秦,與綿諸、緄戎、?戎居隴山以西。秦獻公初立(前384),欲復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戎。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置隴西郡,轄狄道縣(治所為後世甘肅臨洮)。秦、漢時,或漢化,或遷居他地。
秦國滅?戎後只是派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