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知識4 (第3/6頁)
懶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賓語+之+謂語。例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譯: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譯:宋國有什麼罪呢?
動詞“有”,賓語“陋”、“何罪”,借“之”幫助,把賓語“陋”“何罪”從動詞“有”後面提到動詞前面。這個“之”只是提賓標誌,無實在意義。按現代漢語的說法,“何陋之有?”即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為“宋有何罪?”。
5、定語後置標誌。為了強調定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後面。例如:
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吃完一石糧食。
二、作代詞用:
1、 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例如:
1具答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之:代指桃花源人。
2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親戚背叛反對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3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劌論戰》)譯:所以戰勝了他們。之:代指齊國軍隊。
4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譯:殺死了狼。之:代指狼。
5箬篷覆之。(魏學伊《核舟記》)譯:用箬篷葉做成的船篷覆蓋在上面。之:代指船艙。
6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學伊《核舟記》)譯:關上窗戶。之:它,代指窗戶。
2、 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事”、“那”、“那樣”等。例如:
1 漁為甚異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為非常驚異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2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聽說了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譯:還不能挖掉魁父這樣的小山。
三、作動詞用,相當於“到”、“往”、“去”:
例如:
1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譯: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2杜少府之任蜀州 譯:到蜀州上任。
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譯:到駐地旁的叢林裡的神廟中
一)山水篇(二)人物篇(三)道理篇(四)說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記》、《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湖心亭看雪》、《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觀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轉》、《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出師表》、《公輸》、《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莊子》故事兩則、
(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銘》、《愛蓮說》、《大道之行也》、《馬說》、《唐雎不辱使命》、《公輸》、《曹劌論戰》、《與朱元思書》、《岳陽樓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愚公移山》、《送東陽馬生序》
(四)說明篇:《核舟記》
二、我們對以上三類文章再做更詳細地分析:
(一)山水類:1、作者因貶謫而用山水體現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作者被貶黃州,因無人與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尋同樣被貶的張懷民,表達了作者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記》:在寫景中傳達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