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睡覺,想睡覺。 (第1/3頁)
懶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代聖旨,一直是最高權力的象徵,被認為是“君權神授”的體現。
我們在歷史劇中看到皇帝的使臣手持聖旨宣讀時,常伴隨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開頭。
看似簡單的一道命令,背後卻有無數的防偽措施和複雜的製作流程,使得偽造聖旨成為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天我們就從聖旨的製作工藝、歷史背景以及它的“防偽”功能,來探討為什麼古代幾乎沒人敢偽造聖旨。
聖旨的製作之難
偽造聖旨,首先必須解決材料問題。聖旨的製作材料並不是普通百姓隨手可得的紙張。
以明清兩代為例,聖旨的底材多為“提花織錦”——這是一種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的高階絲織品。
織錦本就是皇室專用物品,尋常百姓無法輕易接觸,而用於聖旨的織錦更是經過特殊處理,顏色、花紋獨一無二。
織錦的生產在皇宮內有專門的工匠負責,每一塊織錦的製造都受到嚴格監控。
工匠們必須按照指定的圖案和規格來製作,確保每一道聖旨的唯一性。
而在聖旨的兩端通常會繡上覆雜的圖案,譬如祥龍或瑞鶴,這些紋飾是經驗豐富的宮廷刺繡師才能完成的。
一般的手藝人根本無法復刻,因此,即便是得到織錦,也很難將這些防偽標誌複製出來。
除此之外,聖旨的軸材料也是身份象徵,通常根據官員的等級不同,聖旨的軸杆會選用不同的材質。
比如,一品大員的聖旨會用到玉軸,二品官員使用犀牛角軸,四品、五品以下的官員只能用普通牛角軸。
這些製作的細節不僅讓聖旨看起來高貴華麗,還在無形中增加了防偽的難度。
“奉”字的玄機
許多人可能認為聖旨的內容才是它的靈魂,實則不然。
古代聖旨的開頭通常都會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而這句話裡的第一個字“奉”,其實是聖旨的防偽標誌之一。
在明清兩朝,聖旨的開篇都會用這句話作為標準格式,但不同的是,這個“奉”字並不是後面書寫上去的,而是事先繡在織錦上。
這個字必須位於聖旨的右上角,且固定繡在第一朵祥雲之上。
因此,在聖旨還沒有書寫內容之前,這個字就已經作為“防偽水印”嵌在上面。
繡字工藝極為複雜,每個“奉”字都需由宮中最擅長刺繡的宮女來完成,外界的人不但拿不到這種織錦材料,就算能搞到,也不可能複製這種精細的刺繡工藝。
因此,古代的偽造者一旦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偽造的聖旨即使看似完美無缺,也會因為沒有這個“奉”字而被輕易識破。
陳湯為何不偽造聖旨?
陳湯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將領,曾奉命前往西域平定匈奴。
當時他發現西域形勢十分有利,匈奴已陷入困境,若趁此時機出兵,必能大獲全勝。
但按規矩,陳湯必須先請示朝廷,等待回覆後再行動。
陳湯認為時機不等人,於是拿出一份舊聖旨,偽稱朝廷已經批准出兵,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陳湯為什麼寧可冒著風險使用舊聖旨,也不偽造一份新的呢?
原因正是因為偽造聖旨難度極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事情敗露。
在那樣一個資訊不流通的時代,手握聖旨的人代表了皇權,而聖旨本身的製作標準與複雜程度使得它幾乎無法被仿造。
即便陳湯是高官,也不敢輕易偽造,他選擇舊聖旨,不僅是因為舊聖旨有“官方”印章和防偽標誌,更重要的是,他清楚皇帝對偽造聖旨行為的嚴懲。
皇帝的獨家印章與監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