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謂科學思想
長期以來,火槍的槍管,都是由鐵板捲曲出來的。
將卷出來的筒壁內外平整,再用鏜床鏜平內部,一根滑膛槍管就做成了。
這時候的槍管外觀,不一定是後世典型的圓形,可能是六稜柱丶八稜柱甚至可能是方形的。
雖然成品可能看不出來,但實際上有一個縱向的接縫,會影響槍管的強度。
火炮則是整體澆築成型,再用鏜床鏜平內部製成的。
澆築出來的炮管,本身的材料並不非常均勻緻密,甚至可能會有氣泡,這當然會影響結構強度。
到了十九世紀之後,為了提升槍管的強度,開始嘗試使用鋼柱鑽孔的方法生產。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出現了阿姆斯特朗炮,採用內部熟鐵管加纏絲,外部套鋼管的多層炮管工藝。
典型特徵是火炮中後部有明顯加粗的炮箍,口徑越大的炮的炮箍也越明顯。
到了十九世紀末的時候,無縫鋼管登場了。
能夠透過內外合力,直接鍛造出通體如一的槍管和炮管。
管壁更加的均勻緻密,整體強度自然更高。
但是這項技術有一定的難度。
在原有的歷史上,無縫鋼管的設想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初,但是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以前都是摸索階段。
很多工程師嘗試把以前製作銅管的工藝用在製造鋼管上,結果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相關理論專利申請了很多,但沒有真正做成功的。
直到1885年的時候,德國的曼內斯曼兄弟取得了真正的突破。
他們成功卻有很多意外成分。
他們鍛造鋼柱的時候發現,在鋼柱坯料旋轉的同時,從兩側同時向內擠壓鋼柱,鋼柱內部就會出現一個洞。
曼內斯曼兄弟無法正確的解釋自己成功的原理。
明明是在向內擠壓,但鋼柱不是變得更加緊實了,而是會變成一根管子。
他們的專利申請也差點被否決。
當時的專利申請不需要做出實物,只需要將自己的設想描述清楚就行了。
但是這個設想的描述本身也要符合基本的邏輯。
專利稽核人員也有基本的科學素養,他們認為曼內斯曼兄弟的描述違背了物理規律。
德國專利管理部門專門派人去曼內斯曼兄弟的工廠現場驗證,確認他們能夠透過他們描述的奇特方式造出無縫鋼管後,才授予了他們這份大部分人都無法解釋的專利。
曼內斯曼兄弟的方案形成並推廣使用了幾十年後,仍然沒有人都對技術原理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後來不得不專門造了一個詞,直接就叫「曼內斯曼效應」。
現代無縫鋼管的製作過程,看著好像是把鋼柱燒紅,用一根細一些的鋼柱插進去,在粗鋼柱上硬懟一個洞出來。
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那個洞是受到擠壓後自動出現的,往裡面穿那根較細的鋼柱,只是為了將洞擴大並定型。
硬懟根本懟不出洞來,只會把鋼柱整體砸扁。
朱簡烜看了宋問道提出的無縫鋼管方案,確認並不是歷史上具有可行性的曼內斯曼方案。
還是在銅管制造技術上做的推演。
銅和鋼的性質相差甚遠,造銅管能用的方案,在鋼管上可能就沒有可行性了。
或者是成本極高,不具備量產可行性。
朱簡烜考慮了一會兒,嘗試著引導宋問道等工匠走正確的道路:
「諸位……以前在親自鍛打圓柱形鋼坯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一種現象。
「持續鍛打的同時不斷旋轉鋼柱,鋼柱的中心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