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承題:點名子貢與顏淵,說明二人誰超過誰,孔子作老師的怎能不知道,而以&ldo;孰愈&rdo;問子貢,不是很明顯要他自我反省嗎?
三、起講:緊接欲其自省,進一步發揮,先呼應破題,點出&ldo;以女為賢矣&rdo;。接議&ldo;方人&rdo;、&ldo;量己&rdo;,先是對照設問:&ldo;在人……尚有&rdo;,&ldo;豈在己……轉無&rdo;,接著肯定其賢,&ldo;明於觀人&rdo;,&ldo;必不昧於知己&rdo;。願舉一人比較,八股文講究在此處&ldo;入口氣&rdo;,即由作者口氣轉入孔子說話的口氣,即所謂&ldo;代聖人立言&rdo;,這裡起講:&ldo;竊願舉一人以相質也&rdo;,及前面&ldo;吾嘗以女&rdo;,都已轉入孔子口氣,所以在承題中用&ldo;夫子&rdo;稱孔子,起講中用&ldo;吾&rdo;,就是孔子自稱,完全自己語氣了。
四、提比:自&ldo;夫女不與回並列吾門乎&rdo;句下為提比,以孔子口氣,比較顏回、子貢二人的不同。一大股,又成為兩小股,互相對照,句法整齊,是專作&ldo;孰愈&rdo;二字。顏回在德行科、子貢在語言科,都是變化用《論語》中的原話。簞食瓢漿居陋巷,是顏回,即所謂&ldo;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rdo;子貢則是貨殖專門,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錢的。二人對照比較,不相上下。
五、中比:從單作&ldo;孰愈&rdo;二字,純客觀比較,進一步作&ldo;女與回&rdo;三字。即寫明孔子為什麼要問子貢,文章重點寫一個&ldo;問&rdo;字。先是一小股,說於理,必有一愈;於情,不知孰愈。不知孰愈,故有一問,緊接一大股,又是兩小股對照發揮。&ldo;回愈於女&rdo;、&ldo;女愈於回&rdo;、&ldo;回不愈女&rdo;、&ldo;女不愈回&rdo;、&ldo;回有時愈女&r;、&ldo;女有時愈回&rdo;,兩個方面,六種可能,反覆對照,文字運用固然熟練,而更重要是這種周密的思想方法。面面都能想到,而想到這一面,就有另一面,都是對照的,而無孤立的。
六、後比一大股,兩兩對照,落實到&ldo;欲其自省&rdo;上。全用啟發式語氣,一用&ldo;我言之,不如女決之&rdo;、一用&ldo;人論之,不如女斷之&rdo;。&ldo;我&rdo;與&ldo;人&rdo;又分為二,以我為主的主觀和以人為主的客觀,又是兩個方面對照說,可見八股之特徵,首先是一分為二的對照思維。
七、結尾一合,又歸到&ldo;女與回也孰愈&rdo;上,簡單明快。這篇文章,即使現代讀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較清楚、明顯地看八股文的章法。
【不以規矩】
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
夫規也、矩及,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與巧乎?
嘗聞古之君子,周旋則中規,折旋則中矩,此固不必實有此規矩也。顧不必有者,矩規之寓於虛;而不可無者,規矩之形於實。奈之何、以審曲面勢之人,而漫日舍旃、舍旃也。
有如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誠哉明且巧矣。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麗,非可曰睨而視之已也。則所麗者何物也。
夫有其巧,巧必有所憑、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則所憑者何器也。
亦曰規矩而已矣。
大而言之,則天道為規,地道為矩,雖兩儀離規矩而成形。
小而言之,則袂必應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