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春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按照古時候墨池苑的儒道境界劃分,我現在大概處於第三境,見賢思齊的階段。”
這是一千五百年前莫山山建立的一套完整而精準的境界體系,儒家墨池苑一脈專用,只在內部流傳,只是為了讓弟子們心裡有個數,清楚自己走到了哪一步。
按照這個體系,儒道修行路被劃分為十一個階段,也就是十一個境界,對儒家典籍有初步認知算是第一境,到了十境往後便是聖人。
數千年之前宗門稀少,境界劃分相對簡單,現今江湖上的門派浩如煙海,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一套修煉體系,各有各的功法,各有各的判斷標準,也就沒必要效仿儒家搞這一套。
只有一個境界大家的判斷標準和叫法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仙”。
現在莫山山和吳一窮都是儒道八境,無邪稍次第七境,修行三月有餘的馮寶寶是第六境,黎簇和丁嶋安一樣都是第三境。
張啟靈思忖良久,現在已經有了重開墨池苑山門的基礎,等解決完甲申遺禍之後,莫山山早年間的那個重開山門的願望便可提上日程。
相信到時候隱藏在江湖各地的儒家弟子也會重新聚集在一起,張啟靈也能為此出份力,彌補一下這些年的虧欠。
不過自一千五百年前莫山山隕落,承載儒道氣運的靈榆丟失以後,儒家再沒出過聖境,也再沒儒家弟子入過江湖。
修為最高的也就只有一個儒道九境,九門戰力巔峰的齊羽能勉強說得過去,不過前段時間也去世了,比之道門和佛門實在是差遠了。
眾人又聊了一會,丁嶋安終於說出此行的目的,“我對於三教同修的設想已經有了初步驗證,只是還略有不足,予徳兄是道門中人,嫂夫人又是傳我儒家手段的人,此番前來就是想請二位幫我完善一下功法。”
“當然,這個忙不白幫,有什麼要求二位儘管提,能辦的一定辦,不能辦的我想辦法辦。”
夫妻二人齊齊點了點頭,莫山山開口道:“這個自然。另外,我的藏書和修行的筆記大部分都在吳山居,丁兄若是有空也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