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企業先放一放,先去高家村 (第1/2頁)
巴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人數最多的絹紡廠為例,廠長和副廠長只有初中文化,車間主任大字不識幾個,連小學都沒畢業,員工中竟然有一半以上是管理層的親戚,其中不乏文盲。
祁同偉第一次去絹紡廠的時候,為了能瞭解到真實情況,進行了暗訪,讓他剛踏入車間大門,就立馬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
紡織機長期缺乏維護,上面遍佈灰塵,鏽跡斑斑,原材料和半成品亂堆亂放,毫無消防意識,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丟的滿地都是,如同廢棄車間一般。
但和廢棄車間不同的是,這裡面居然還有大活人,幾十個紡織女工圍在角落裡,打牌的,說閒話的,嗑瓜子的,織毛衣的,總之幹什麼的都有,就是沒人願意打理一下車間的環境。
車間主任是個地中海男,正在和兩個年輕漂亮的女工圍在一起鬥地主,嘴裡說著黃色笑話,臉上貼滿了白紙條。
祁同偉被氣的火冒三丈,直接上去一腳踢翻了桌子,又把聞訊趕來的廠長副廠長狠狠罵了一通,甩手走人。
人員素質差也就算了,祁同偉最不怕就是得罪人,了不起給這幾家企業來個大換血,讓德不配位的管理層和他們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部收拾包袱滾蛋,紅山鄉有的是人,隨時都可以注入新鮮血液。
真正無解的問題還是錢。
三家企業雖然已經停產,產生不了任何效益,但一百多號員工每月幾百元的基本工資還得繼續往下發,這些全靠財政輸血,加上之前的貸款,目前已經累積欠了鄉政府、信用社和基金會五百多萬,實際上早就資不抵債。
當然,他們也有多達三百萬以上的應收賬款,可那些都是三角債,想把錢要回來難如登天。
更新裝置要錢,人員分流要錢,技術升級要錢,方方面面都要錢,手裡沒有足夠的資金,根本無從下手。
無奈之下,祁同偉只能選擇放棄,把眼光重新投向了那些貧困村。
同樣是幹事情,同樣是造福老百姓,至少這些村裡沒有太大的歷史負擔,能快一些出成績,也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當然,祁同偉也不是完全放棄了鄉鎮企業,只是要有條件的管。
他和鄭華軍、孫連城定下了一個君子之約:如果你們能把那三百多萬三角債要回來,給我當啟動資金,我就想辦法讓這三家鄉辦企業起死回生。
……
紅山鄉是個農業大鄉,下轄十五個行政村,除了已經脫貧的紫溪之外,最窮的是裡坑村。
但裡坑村的裡脊塢自然村,要在十一月底迎接常務副省長趙立春的走訪,需要讓他看看這裡的窮,所以現在還不是去搞發展的時機。
於是祁同偉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放在了排名倒數第二的高家村。
雖然之前都是貧困村,但高家村的自然條件,和紫溪完全是兩個極端。
紫溪在全鄉海拔較高的西部山區,而高家村在全鄉海拔最低的東部湖區。
相同的地方是人均耕地都很少,紫溪半畝多一點,高家村也只有不到一畝,不同的是,一個靠山吃山,另一個靠水吃水。
高家村全村一共有兩千三百多人口,絕大多數人都姓高,其中有一千六百多人,靠種田種地為主業,剩下約七百人,則以打魚為生。
站在高家村村委會小樓樓頂,往東邊看去,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浩瀚無際的翡翠湖,湖上星星點點,分佈著不少小島。
翡翠湖和翡翠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湖水較深,看上去呈碧綠色,如同翡翠一般,才得獲此名。
由於翡翠湖的水量比較穩定,很少出現洪澇災害,所以在湖岸平原種田種地的村民,收成也很穩定,生活水平相對較好一些,人均年純收入有八百左右。
而那些打魚為生的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