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外資在印度為什麼頻繁跑路 (第1/4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被稱為“外企墳場”,印度對外資態度複雜,不能簡單歸結為“不友好”。很多外企帶著滿滿的憧憬來到印度,最後都灰溜溜地跑了。2014年,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退出印度市場。2017年,汽車品牌雪佛蘭撤出印度。2022年,中國手機品牌榮耀撤出印度,同年退出的還有全球著名連鎖超市沃爾瑪和在印度運營了20年的福特公司。從印度撤出的外國公司數不勝數,據統計,過去7年時間裡,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業務,各行各業都忙著跑路,預計到2025年到2026年左右將會迎來大規模的撤資潮。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為什麼外企在印度待不長?
當外資企業真正深入印度市場後,才發現現實遠比想象中複雜。印度政府政策的多變性和執行中的不確定性,成為了外資企業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從稅收政策的頻繁調整到外資准入門檻的悄然提高,再到各種監管措施的突然加碼,讓許多企業措手不及。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被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扭曲利用,成為了對外資企業進行盤剝的工具。美國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印度投資的美國企業中,超過60%表示面臨嚴峻挑戰,其中政策不穩定、基礎設施落後、勞動力素質低下是主要問題。
一、政策不穩定性且頻繁調整
1?、外資准入政策頻繁變動?
印度政府在外資政策上經常進行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外資企業在規劃長期投資時面臨風險。例如,對某些行業的突然加稅、對外國投資的限制以及不斷變化的勞動法規等,都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市場預期。
印度的政策變化速度,那可真是讓人眼花繚亂。今天說要鼓勵外資,明天就可能出臺限制政策。這種不確定性讓很多外企感到心驚膽戰,不敢做長遠規劃,一定影響了投資信心。
2?、限制性規定?
印度政府針對特定國家(包括中國)出臺了專門的限制性規定,如pN3檔案,要求來自這些國家的投資必須透過政府路徑進行,並需取得印度政府部門的事前審批同意。這增加了外資進入印度的難度和時間成本。2024年8月初,印度政府對外宣佈計劃強制收購外資企業在印度的51%股權,事情發生後引發了外資企業的強烈反應。不久後VIVo就宣佈轉移了約600億人民幣資產以回應印度的這一政策。
截至2024年9月,已有2800多家外資企業選擇撤離印度,這些企業有日本和德國的汽車企業,也有美國的消費品公司。這些企業涵蓋多個產業領域,包括能源領域的凱恩能源、電信通訊領域的和記電訊國際、製藥行業第一三共,日用化工巨頭漢高,製造業的福特、通用汽車和哈雷-戴維森摩托,建築行業的瑞士豪瑞、拉法基水泥,銀行業(消費業務)的花旗和蘇格蘭皇家銀行,以及零售巨頭麥德龍等。莫迪遭遇重大挫折,美資企業在印幾乎“全軍覆滅”,就連美國也對印度這片土地望而卻步。
二、監管環境嚴格
1?、複雜的審批流程?
從2022年以來,印度政府就對外資企業的經營情況格外關注,並且收緊了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監管制度。對於需要透過政府路徑進行的投資,審批流程可能繁瑣且耗時,影響審批時間的要素包括外商投資所在行業是否敏感、是否為戰略或財務投資、股權規模等。
2?、稅務政策是大坑
印度的稅收政策,簡直是"魔鬼"級別的!印度的稅收政策簡直就是一個"大坑"。他們不僅稅率高,而且還喜歡搞"追溯徵稅"。啥意思?就是今天定了個新規矩,然後說從五年前就開始算。這不是坑人嗎?很多外企一算賬,發現自己欠了一大筆稅,而且還得加上罰款。
即便印度政府為吸引外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