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25 年 11 月被迫解散。為了掩人耳目和從法律上確保容克、大有產者的聯
盟統治,普魯士保留了憲政,並於 1850 年公佈新憲法,規定議會由貴族院和 眾議院組成。貴族院議員由國王任命,多為易北河以東的容克。眾議院議員 由三級選舉制選出,選民按納稅額劃為三等,一、二等納稅最多,為少數大 有產者,約佔選民總數的 20,第三等納稅較少,乃中等有產者,約佔選民 總數的 80。三等選民各選出同等數量的複選人參加眾議院議員的選舉。這 也充分保證了容克、大資產者的絕對優勢。這樣一部憲法連俾斯麥也說它是 &ldo;對常識的嘲笑&rdo;。
在奧地利,1851 年 9 月,正式廢除 1849 年的&ldo;三月憲法&rdo;,倒退到完 全的君主專制統治。德意志的其他中小邦國,紛紛仿效普奧二大邦國,恢復 封建專制統治。革命年代的自由主義憲法被廢棄,民主空氣被窒息。馬克思 寫道:&ldo;生不能,死不得,不能結婚,不能寫信,不能思想,不能出版,不 能開店營業,不能教書,不能上學,不能集會,不能建設工廠,不能遷移。 不經當局許可,無論什麼事都不能做。&rdo;這就是 1848 年革命後德意志政治生 活的寫照。
德國工業革命的廣泛開展
後發而又緩慢的資本主義經濟,使德意志與歐美先進國家拉開了很大的
距離。以致於當英、美、法工業生產中機器轟隆作響的時候,德意志仍處在 工場手工業的初級階段。隨著歷史巨輪的向前滾動,進入 19 世紀頭 30 年, 德意志也積累了在工業領域中進行深刻變革的基本條件。首先是法國大革命 的震撼及拿破崙統治對德意志封建關係的打擊,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資產 階級性的改革,這些都為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其次,工場 手工業的廣泛發展。20 年代末,德意志出現了大批集中的手工工場中心。棉、 麻紡織業集中在薩克森和西里西亞,採礦、冶金和金屬加工集中在萊茵河左 岸地區。地區的分工和工場內分工的精細,使生產工具趨於專門化,使更多 的工人掌握熟練的技術,為採取機器生產準備了物質技術基礎。第三,農奴 制改革大大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程序,農民為取得份地和人身自由付出了 巨額的贖金,容克地主紛紛轉向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工業企業因此有了雄厚 的貨幣資本和大量廉價勞動力。第四,廣泛利用和吸取英國機器和外國的新 技術。隨著 1783 年第一臺水力紡紗機在德國安裝,1825 年英國宣佈取消機 器出口的禁令,到 1831 年,德意志已有千臺以上機械棉織機。此外,拿破崙 戰爭時推行的大陸封鎖政策,以及戰後普魯士政府被迫實行保護關稅政策 等,也都直接刺激了德意志工業的增長。不過,在諸多因素中,關稅同盟的 建立,才真正引起德意志工業領域的大變革。
從 30 年代起,德意志開始工業革命。循著常規,它也是從紡織業開始的,
特別表現在與農民關係密切的麻、毛紡織業上。麻紡織業儘管多為農民的家 庭副業,專業的麻布織匠為數不多。但由於發展快,需求量大,變革生產技 術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要求也更迫切,出現了例如西里西亞、威斯特伐利亞等 用機器生產亞麻布的核心地區。1839 年,普魯士境內已有 11 個亞麻紗工廠。 當然,應用的機器仍是小型的、簡單的、手動的,掌握這些機器的多為以紡 織為副業的手工業工人。繼麻織業之後毛紡織業也採用了機器。30 年代初, 普魯士共有毛織機 22 萬架,到 40 年代中,普魯士的毛紡織業已有 45 萬枚 機械紗錠。由於生產精美呢絨的需要,毛紡織工廠迅速增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