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阿小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啊,要是我們多一些這種浮空基地,打敗日寇。不,甚至攻擊日本本土都是之日可待啊。」剛被任命為作戰指揮部總指揮的毛邦初說到。毛邦初是蔣介石的老牌心腹,浙江奉化人,且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就是他籌建的。
「呃,這個,怪我沒有解釋清楚。」何俊才說「這個浮空基地原來設計是用於訓練的,所以非緊急情況最好不要承擔戰鬥任務。他的防禦能力很弱,目前更是基本沒有武裝。再則南洋華人秘密籌建浮空基地花費了很多的資金,隨著歐洲戰爭的開展,日本目前有南下的趨勢,戰備物質不再好弄,所以我只能帶著未武裝完的浮空基地和相應的技術回來。短期內只有靠我們自己了。」
「這樣啊,看來我們還是想得樂觀了一些。」黃光銳接過話頭。對於黃光銳,何俊才是非常佩服的。這位中國空軍在戰術、裝備和研究方面的元老一手促成了廣東空軍歸附南京政府,促使陳濟棠下野。並在抗日成功後全面內戰一觸即發之際辭去一切職務去美國。1922年,黃光銳才攜帶飛機器材回國,任大元帥府航空局飛機隊隊長,並協助航空局長楊仙逸研製出一架飛機。孫中山命名這架飛機為「樂士文號」。1924年,黃光銳任廣東航空學校飛行教官,後任校長。1927年任廣東空軍參謀長,後升任廣東空軍司令。在此期間,他為培訓航空人才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血戰長空,奪得輝煌戰果。抗戰期間,我國空軍共擊落日寇戰機63架,其中39架是他的26名學生擊落的。他先後創辦空中射擊訓練班、空軍軍士學校、空中攝影器材保修所、無線電器材修造廠,從而在抗戰時期保障了空勤、地勤的人才和器材的供給。黃光銳在1937年創辦了中央航空研究所,集中了一批航空科研專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航空軍事科學研究,他們設計並製作了3個型號的教練機;研製了用竹木製作的飛機構件以及竹製副油箱。這些成果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我攜帶回來的一些技術是目前歐美國家正在研究的,還沒有列裝。搞到這些技術,犧牲了我們一批優秀的情報人員。相信有了這些技術,我們的軍事工業能上一個臺階。」何俊才進而介紹到,「下一步還請黃將軍(黃光銳時任少將)幫忙組織人員為浮空基地現有的35架飛機和近程防禦裝置安裝武器,另外還請儘快在遠離城區但交通方便的地方修建一個地面基地,供浮空基地停泊。」
「沒有問題。」黃光銳滿口答應,「但是我有幾個建議,首先是我希望將中央航空研究所搬到浮空基地上,這裡的研究條件、保密和安全都比成都現有的環境好。另外一定要做好對技術的保密。」
「說到這保密,我覺得一定要重視。何上校,我看你在參謀部就將情報處的擔子負擔起來,現有的處長會來協助你。不但負責對外情報的收集,還負責對內的安全。」另一頂頭上司,參謀部參謀長胡百錫說到。
「說起情報,在戰場情報方面,浮空基地是非常佔據優勢的。它上面所裝載的雷達比英國人目前使用的先進得多,能偵查到300公里內的飛行目標。另外由於高度高,不受地形的限制。浮空基地攜帶了四架偵察機(沒敢說無人的),他們尺寸很小,飛行高度高,速度快(噴氣式的當然又高又快),且攜帶了通訊、雷達和照相裝置,其雷達能偵查10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何俊才知道現在戰爭,情報就是優勢。
「另外通訊設施也是浮空基地的一大優勢,我們使用了一種『數字』的通訊手段。這種方法加密性好,敵人幾乎不可能竊聽。通訊範圍大,抗幹擾性強。裁判機還兼顧其控制範圍內的通訊樞紐任務。」後世來的何俊才怎麼不知道資訊戰的厲害。
「各位長官,你們所在的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