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5頁)
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社會上也很吃得開,漸漸有些英雄好漢的名聲。是真龍淺水藏不住,後來秦夫人六十大壽一干英雄還聚在一起為秦母賀壽。有子如此,早年含辛茹苦總算是值得的。
秦叔寶發配登州時在大街上唱得悽苦,大抵是因為擔憂思念母親的緣故,於他自身並沒有多少擔心。這就是真英雄與一般小男人的不同。再說除了年幼喪父之外,秦瓊怎麼算也得算是個好命的人。一般是差解,林沖一路被兩個小人折磨地要死要活,野豬林裡還差點被人害了性命,而秦二爺眼見得紅日西沉,嘴一張:“解差啊,時候不早了,咱們該投店了吧!”人家立馬就顛巴著去找旅店休息了。瞧這小日子過的,要不是扛個枷,這就等於帶隊出差公幹吶。說起來,秦叔寶比《陟岵》裡遠役的少子要幸運的多。《陟岵》詩中的少子被抓了差,雖然沒有枷扛在身上,卻比有枷拘得還緊。他不過一個普通人,力不能舉鼎,聲不能斷橋,沒有權勢沒有地位,那還不老老實實聽人使喚去啊,叫幹啥幹啥,給吃啥吃啥,沒得抱怨的權利。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哪一件公事不勞民傷財?哪一件事不是平民百姓首當其衝累至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頃刻一聲鑼鼓歇(2)
(中)
品味《陟岵》詩意,這孩子應該還是在行役的途中,經常變換地方,只有如此,才會一會兒登上草木蔥鬱的山崗(岵),一會兒又爬上一座荒蕪的山崗(屺)。為什麼說他不是在往回家趕的途中?因為詩中屢次提起行役的無止無息,親人擔憂,而不言自己歸期。如果是差事已經結束,縱然心意淒涼,起碼應該有類似《采薇》“今我來思”之意,可是讀不見。
幻想中父母兄長的聲聲惦念,反而加重了斷腸人在天涯的孤苦感。他在家中應該是受人愛寵的小兒子,可是現在,他卻孤苦伶仃,獨自在外忍受著勞役的辛苦。通篇至結尾都給人極大的憂念——他到底還能不能回家?最後是客死異鄉還是迴歸故里?
《陟岵》全詩三章,皆為賦體,全詩重章疊唱,每章開首兩句直接抒發思親之情。遠望當歸,長歌當哭。人子行役,倘非思親情急,不會登高望鄉。此詩開篇,登高遠望之旨便一意三複:登上山頂,遠望父親;登上山頂,遠望母親;登上山頂,遠望兄長。開首兩句,便把遠望當歸之意、長歌當哭之情,抒發得痛切感人。然而,《陟岵》妙處和獨創性,不僅僅在於起句即正面直寫己之思親之情,而在於接下來的從對面設想親人之念己之心。主人公在嫉妒的思念中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幻境:在他登高思親之時,家鄉的親人此時此刻也正登高念己,並在他耳旁響起了親人們一聲聲體貼艱辛、提醒慎重、祝願平安的囑咐和叮嚀。
細心體味,這一從對面設想的幻境,在藝術創造上有兩個特點。其一,幻境的創造,是想像與懷憶的融會。漢唐的鄭箋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釋為徵人望鄉之時追憶當年臨別時親人的叮嚀。此說通而不透;詩人造境不只是追憶,而是想像和懷憶的融合。正如錢鍾書指出的:“然竊意麵語當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詞氣不類臨歧分手之囑,而似遠役者思親,因想親亦方思己之口吻爾。”
其二,親人的念己之語,體現出鮮明的個性。毛傳在各章後曾依次評曰:“父尚義”、“母尚恩”、“兄尚親”。這雖帶有迂儒氣息,卻已見出了人物語言的個性特點。父親說“猶來無止”,囑咐他不要永遠滯留他鄉,這語氣純從兒子出發而不失為父的曠達;母親說“猶來無棄”,叮嚀這位小兒子不要拋棄親孃,則是更多地從母親的心理出發,表現出難以割捨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憐少子”的深情;兄長的“猶來無死”,直言祈願他不要屍骨埋他鄉,這脫口而出的“猶來無死”,強烈表現了手足深情,表現了對